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要想富,先修路。”中国似乎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做的,从国家建立以来就将公路建设看得极重。可是中国的公路却常常因为坑坑洼洼而翻修,技术似乎与国家的重视程度有些不成正比。
相比之下,与中国关系有些尴尬的日本公路却保持着常年如新的状态。难道是中国在修路方面比不上日本,技不如人吗?
情况当然不是这样,两个国家的国情都不一样,在公路建设方面属实没有可比性。
在中国尚且还处于清朝的时候,日本早早的就开启了自己的修路工程。时间进入20世纪后,日本更是采用先进的沥青来对道路进行铺设。
当然,这个时期的日本并没有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国内道路建设上,而是正在醉心于它的“侵略事业”呢!直到二战遭遇失败后,日本这才转变发展重点,将目光转移到国内的发展上来。
发展最主要就是要解决道路问题,日本就准备从修路这个方面开始入手。日本本身因为战争的缘故陷入了经济危机,还是在大哥美国的帮助下,这才获得了足够的资金。
有了支持后,日本方面显得格外的豪横,所采用的原料都是国产的天然沥青。只是这种沥青产量少,质量又得不到保证,使得日本的道路常年处于坑坑洼洼的状态,经常需要进行整修。
美国看不下去了,直接给予日本石油沥青的技术援助。日本方面又在石油沥青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发展至如今,他们的修路技术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沥青在高温的气候下容易开裂融化,可是日本刚好处于常年温润失和的状态,就算是夏天天气同样不会太热。误打误撞的,沥青道路就很适合日本的国情。
除却本身质量过关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同样延长了日本公路的使用寿命。那就是日本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岛屿,国家平时的运输主要依靠于海运,这使得日本国内的重型卡车数量很少。
这样的话,那些公路所承受的负担同样会大幅度减少。若是一旦发现这些卡车有超重等现象,日本还会采取“一超三罚”的严厉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谁都不敢触霉头。
而至于日本的私家车,则是很少看到在公路上行驶。一般来说,日本人上班是以公共交通为主。私家车相比之下并不普及,导致公路的使用效率并不高。
其实,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基数不同导致日本和中国的公路情况自然也不同。日本国土面积并不大,就连我国一个大的省份也比不上。国家要想对这些公路进行管理,所需要耗费的精力当然就更少。
反观我国,在广阔无垠的国土上遍布了大量的公路。要想要每一条公路都维护到位,这绝对是痴人说梦。
基于这样的原因,日本国内的道路处于长年如新的状态,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中国的道路却因为坑坑洼洼而经常进行翻修,这同样也是再正常不过。
中国的这些道路使用的年份较长,那时候的中国心里只有发展,不可避免地因为发展而忽视了质量问题,一昧的要求速度。
这导致在日后使用的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一些问题,道路上的坑坑洼洼就是当时施工速度过快带来的弊端。
况且在当初那个年代,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相较来说处于落后的状态。在日本大力修建公路的时候,中国尚且还处于技术摸索阶段呢!
而且日本有着美国这个大哥的扶持与帮助,而中国能靠的只有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质量当然不能与他们相比较。
其次就是气候原因。日本使用的是沥青,中国同样如此。沥青是易于铺设、使用方便不假,可是沥青同样在高温的条件下会受到影响。
日本是常年处于温和的处境,极少受到沥青的影响。可是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的领土跨越多个温带,很多地方一到夏天简直像个火炉一般。这自然会对中国的公路产生影响,烈日一晒很多沥青路就会发出裂纹。
当然,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对公路的需求。中国同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只是与有海岸线的地方相比,中国更多的地方还是要依靠于公路运输。
我国的人口又是日本的数倍,对公路的需求比日本方面大得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私家车已经走进了中国的家家户户,几乎是每家的门口都会停着一辆小轿车。
不同于日本人喜欢使用交通工具,中国人则是更喜欢用私家车来方便自己的出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公路有着超级频繁的使用效率。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重工业发达的国家。或许在日本很少见到大型卡车,可是在中国的公路上大卡车可是随处可见的。
大卡车的数量往往就与公路的使用寿命直接挂钩,它本身承受着车身的巨型重量以及货物的巨大压力对路面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总的说来,中国的道路条件很大一步程度上是受到自然环境以及客观因素的制约,与所谓的技术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况且中国的公路是经常出现问题不假,可是在出现问题之后,中国就会采取相关的行动进行弥补,尽可能的减少公路坑坑洼洼对人们出行带来的影响。
发展到如今,中国的公路早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今的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了基建大国,别说是公路了,就连铁路等高难度的领域,中国同样能够拿下。哪怕是在日本这个前辈面前,中国的技术同样能与他一较高下!
参考资料:
《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公路发展》白皮书(全文),2024年11月29日 15:3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