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此前引发舆论哗然的协和医院肖某等事件,昨天,国家卫健委发布通报,公开了事件调查处置的进展情况,回应了诸多关切。

这份通报,距离本月初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官宣成立调查组的消息,过去了半个月。从通报内容来看,这半个月里,调查组应该是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调查得很深入细致,此前公众质疑的许多问题,基本都得到了回应。

比如,肖某在患者已进入麻醉状态下中断手术进程擅自离开手术室的行为属实,严重违反了医师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规范。董某莹的问题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从入学资格、报名学分,到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都可以用一个“假”字来概括。

我注意到,此前,很多关注此事的网友也有一些议论,说这事太敏感,大概率会不了了之,也有人质疑,卫健系统能不能秉公调查,会不会有所偏袒?“烂尾”的担心不是没有。现在看来,这份担心完全是多余了。国家层面不仅对此事非常重视,而且没有回避问题,从通报措辞的严厉程度来看,没有要淡化处理的意思,反而是要刀刃向内,革除顽疾。

官方态度非常明确,医疗安全事关每个个体的生命,有问题就要查个清楚彻底,对违规行为坚决“零容忍”,不存在什么包庇或含糊的空间。

这从两位当事人得到的处罚就能看得出来。肖某此前已被中日友好医院开除党籍、解除聘用关系,如今又被吊销了医师执业证书,并给予五年以上禁止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处罚,董某莹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医师资格证和医师执业证书也都被撤销,几乎可以说是顶格处罚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通报没有局限于对个人的处理,还回应了背后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此前,舆论对此事的讨论,已经从个人逐渐蔓延到对“4+4”培养制度的质疑:这一特殊的培养项目是否异化为特权通道?对此,通报也明确表示,国家卫健委正会同教育部对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进行全面评估,督促改革完善。

其实,协和“4+4”制度诞生之初,显然是抱着要对标国际、为医学学制改革踏出新路的决心。但好制度不好好执行也难免出坏事,最让人担心之处在于,整件事的流程明面上看起来都合乎制度要求,却在细节处偷梁换柱,最终变为部分人追逐名利的捷径。

这实际上也是人们最关心、最不容回避之处:制度创新,必然会有破先例之处。这一打开的口子,到底是在破除积弊,激发资源要素活力,做探路者,还是成了一些人绕开严格制度规范的“小道”,反而默许、纵容、甚至客观上造成了投机取巧、资源侵占的行为,会产生极大的差别。

而事实上,从普遍人性来说,只要有空间,就不能完全避免权力寻租的可能性。也正因此,不回避问题、真正回应问题是关键而必要的,监督、纠错的机制,同样是后续所必需的。出现负面的案例其实没那么可怕,一个好的制度,有容纳自我纠偏的空间。但如果制度选择包容、隐瞒这一负面案例,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也是内部自我更新机制出问题的体现。

肖董事件正是一个明证。在事件刚刚发酵的时候,不少人直接将“4+4”代换成“0+4”,甚至去协和正常录取学生的社交媒体下质疑其职业正当性。如果信任不能维系,个体的负面案例很容易被扩大为群体印象,无疑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冲突。卫健委的及时跟进、核查和通报,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信任危机,也维护了普通医生群体和患者的权益。

从根本上讲,对制度创新的信任与否,不只是单个制度的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信任的水位。大胆创新的空间,有赖于较高的社会信任度带来的宽容和开放,反之,制度创新如果变成寻租的空间,则会破坏社会信任的纽带,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撕裂信任很容易,但重建社会信任,则仰赖于更漫长的过程,需要更清晰的信息共享、更有力的奖罚机制,来弥合裂痕,恢复共识。

共识不易,但守护好这份信任,最终受益的不仅是行业从业者,也将惠及每一位普通人。这个道理,显然不只适用于医疗。

原标题:《协和4+4事件,彻查才能换来信任》

栏目主编:简工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林子璐 顾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