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看发展·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把每一滴水都精打细算——张掖市打造节水新标杆的发展理念之变
张掖市全面启动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新标杆建设,水生态焕发新生机。张掖市委宣传部供图
探索“港湾式”泵池,逐步修复地下水生态;以预算为突破口,让每滴水都用在刀刃上;智能化监控系统、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在祁连山北麓的张掖大地,这片曾因水资源总量小、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基本水情而面临挑战的土地,如今正铺展出一幅“以水兴业、以水惠民”的崭新画卷。
2002年,张掖市启动了全国第一个区域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连续25年完成向下游调水任务,实现东居延海连续20年碧波荡漾;全市经济总量增加了11倍,近十年用水反而下降了16%。2024年初,张掖市全面启动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新标杆建设,系统推进集约高效、深度节水、全面兴水、全力护水、数字治理“五个新标杆”建设,不断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河水“当班” 让井水“轮休”
初夏时节,高台县骆驼城镇田野绿意盎然,农民们正忙着田间管理、浇水施肥,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在新建村田间地头,一座座容积9.4立方米的“港湾式”泵池正持续运转,源源不断地将地表水输入机井灌溉管网,再通过滴灌系统精准地将水分送达玉米、孜然等农作物根部。
为何要修建“港湾式”泵池?它在农业灌溉中发挥多大作用?
农业用水中找答案。原来,新建村所在的骆驼城灌区属地下水严格控制区,水资源储量匮乏、超采治理难度大。
为破解这一难题,骆驼城镇因地制宜探索修建“港湾式”泵池,通过地表水置换地下水,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机井“大水漫灌”模式,为超采治理探索了“新路子”。
高台县因地制宜探索修建“港湾式”泵池,逐步修复地下水生态。高台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一处泵池旁,记者看到,泵池管道接入以前的机井首部系统,泵池内置超声波感应测控浮球,水位高于2.5米自动停止进水,低于1.5米自动断电关泵。
“这个泵池帮了大忙!用起来不仅省水省电,还让浇地效率翻了一番,村民们都夸它是田里的‘好管家’。”新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多俭说。
农田灌溉中,“港湾式”泵池为农业节水增效写下生动注脚。经过测算,利用“港湾式”泵池用水,亩均用水量由原来的每轮70立方米下降到45立方米,亩均用电量由22度下降到6度,亩均灌溉时间也由1个小时缩短为半小时。
“泵池面积小,不占地方,操作简单,现在每亩地一轮次灌溉成本降低了8元。”新建村村民丁尚鹏说。
“‘港湾式’泵池+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管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模式,有效利用地表水资源,减少地下水开采。
“今年,我们对过滤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四层机械拦污栅+两套精细过滤器’组成的双重过滤系统,让泵池运行更加稳定。”骆驼城水管所所长李韬说。
随着84座“港湾式”泵池的投入使用,全镇2024年同比少用地下水240万立方米。
从骆驼城镇一路向南出发,来到6公里外的南华滩骆驼城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项目调蓄池工程,这里碧波荡漾、美不胜收。
“工程的投入使用,有效提升了骆驼城灌区调蓄能力,每年可通过已建的‘港湾式’泵池为灌区提供稳定、清澈的地表水源,有效缓解骆驼城地下水超采,助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高台县水务局副局长郑爱民说。
近年来,张掖市统筹“供、蓄、引、治、保、管”系统治理,打出一套地下水超采治理“组合拳”:甘州区建成117处“井转河”工程,新增蓄水能力122万立方米;临泽县通过改建马莨槽支渠,将地表水引入超采区,压减地下水195万立方米;肃南县完成424眼智能计量设施升级改造,实现地下水“看得见、管得住”……
这些如“毛细血管”般密布的灌溉工程,将地表水精准引入每块农田,悄然修复着地下水层。
2024年,张掖市压减地下水开采量4125万立方米,第四季度全市超采区地下水位“止跌回升”,成功遏制水位下降趋势,地下水综合治理成效显现。
“一滴水”掰成两半花
“以前种田浇地全凭经验,水多了白白流走,看着真心疼。”民乐县洪水河灌区村民牛得文说,现在不一样了,年初水管所就公布配水定额,种啥庄稼、浇多少水都有科学账本。现在庄稼长得旺,用水反而省下一大截!
2024年,张掖市入选水利部水预算管理试点。全市从用水预算破题,明确全市用水总量预算指标为20.41亿立方米,发放水权证超23.38万本,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水资源,确保让每滴水创造更大价值。
这不仅关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更体现了珍惜每一滴水、守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
在位于张掖经开区的甘肃昆仑生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节水自动化控制系统、节水设备闭式冷却塔、污水处理设施等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一应俱全。
作为一家从事特种玉米淀粉生产及精深加工的企业,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节水“科技范儿”,促进工业节水减排效率不断提高。其中,泵冷却水、蒸汽冷凝水循环利用率分别达95%、100%。近年来,随着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节水技术的升级改造,主要产品淀粉用水单耗由4.5吨下降至2.0吨以内。
“我们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水资源,依托节水设备改造、水循环利用系统建设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张掖市建成省级节水型企业7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2%。
“我们通过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红线作用,倒逼生产生活方式优化调整,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张掖市节水办节水技术科科长杨宏说。
临泽县大力发展戈壁节水生态农业,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摄
农业节水增效,张掖持续在“节”字上下功夫。
走进临泽县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双孢菇房,一簇簇双孢菇生长喜人,陆续迎来丰收。每层架上,自动化喷灌设施根据培养料湿度进行灌溉作业,促进双孢菇生长。
“我们现在共有24间菇房,一年可以采摘6茬,公司年均实现经济效益4000万元以上。”怡泉新禾公司副总经理王大武说,公司通过菌种引进推广、菌料发酵、菌类生产,走出了一条双孢菇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昔日戈壁滩,如今建起了一座现代寒旱农业产业园区。这里先后引进怡泉新禾、鸿泽农业等企业,建成5栋125间高标准双孢菇出菇车间,256座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大棚,年生产高品质双孢菇9500吨,特色香菇3500吨,加工食用菌2000吨以上。
“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循环高效节水的发展理念,杜绝高耗水作物入驻,积极发展节水型企业,采用水肥一体化、微喷灌、淋灌溉等节水举措,达到农业节水提质增效的目的。”临泽县丝路寒旱农业发展中心主任马学军说。
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74.2万亩,6个灌区被水利部评为全国节水型灌区。
智慧用水浇出“致富田”
“我们现在对倪家营灌区五分支闸门执行远程启闭操作。”走进临泽县倪家营分灌区智慧化建设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贾晓荣坐在电脑前点击鼠标,开始执行提闸操作。
只见监控画面上,五分支闸门的开度从关闭状态渐渐提升至0.8米,监测水位、流量等信息一目了然。
“这个系统集成现地控制与远程监控双模式,闸门启闭可采用按流量或设置开启度控制,还可以支持手机、平板、电脑多终端设备分级授权,实现实时监测与远程操控。”贾晓荣说,这种模式实现了传统的人工提闸放水向精准化、可视化、自动化操作转变。
随后,贾晓荣将监控画面转化到倪家干渠末端测水点的视频监控画面。“这是测水断面,旁边是连通器,连通器内部安装有水位仪,实时监测水位及流量。”
临泽县大力推进现代化智慧灌区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农田灌溉深度融合。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摄
促进人水和谐,关键要靠技术创新的硬支撑。
近年来,张掖市积极探索农业节水降本增效新路径,先后建成9处智慧灌溉节水示范项目,面积达到1.4万亩。
在民乐县三堡镇,2000余亩连片马铃薯完成播种,静待出苗。在旁边的智慧灌溉精准节水示范基地,10余个小型气象监测站矗立田间,为农作物生长保驾护航。
“我们通过这些设备测墒情、算水量、精灌溉,每个环节都精细入微,为马铃薯种植做足‘水功课’。”民乐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埋设于地下的滴灌带通过物联网阀门与智慧灌溉系统联动,依托自动生成的“灌溉处方”,实现墒情精准监测、水肥智能调控和无人化作业,形成高标准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的目标。
智慧灌溉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民乐县洪水河管理处副处长谷小虎感触深刻。
“农作物耕种管收从凭经验到靠数据,实现了从‘估灌’到‘智灌’的跨越。”谷小虎说,项目实施后,亩均节水200多立方米,马铃薯单产从2.5吨提升至3吨以上,实现亩均增收600元。
一降一增的生动实践,既破解着资源环境约束的难题,更展现出绿色发展所蕴藏的发展空间。
如今的黑河两岸,智慧灌溉系统已连点成片,实现对农作物“少食多餐”的“科学喂养”,比正常滴灌亩均节水10%至20%,节肥10%至15%,亩均产量提升5%至20%。
“去年以来,全市打造各行业节水新标杆109家,6县区全部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农村集中供水和自来水普及率均达99%以上,新增高效节水31.14万亩,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4.2%。”张掖市水务局局长韩建军表示。
民乐县三堡镇高标准农田智慧灌溉精准节水示范项目。(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晓泾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昝琦 伏润之 侯洪建 张富贵 苏家英 马伊星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张军
来源: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