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景区热闹非凡,挤满了慕名而来观看渔鼓表演的观众。位于景区洪泽湖畔的周桥大塘遗址公园,正在进行洪泽湖渔鼓与马灯舞非遗宣传片的拍摄,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聚焦。作为淮安市洪泽区传承千年前的非遗技艺,渔鼓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光影与鼓点中展现着湖畔渔民文化的千年风情。


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景区拍摄洪泽湖渔鼓。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渔鼓的‘咚咚’声和现代舞美结合得非常巧妙,让我切身感受到了非遗的生命力,原来老祖宗的智慧也能这么‘潮’!”洪泽湖畔,渔鼓表演者身穿渔家特色服饰踏步而来,左手渔鼓铁环铛铛轻响,右手竹槌击鼓锵锵有力。舞者时而俯身“织网”,时而扬臂“拉网”,模拟捕鱼劳作的舞姿惟妙惟肖。在明快的节奏和古典中,舞者们脚步摇曳,跳出渔家儿女坚韧拼搏的精神,跳出渔民劳动丰收的喜悦。洪泽湖渔鼓,又称“打端鼓”、“端鼓舞”,是早期洪泽湖湖区神汉在特定祭祀场景中融合说唱、舞蹈形成的独特艺术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被誉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作为湖区渔民祈祷祭祀、祝寿祈福、喜庆丰收的礼仪习俗,洪泽湖渔鼓表演多以湖面连船为舞台,背景悬挂神像、刻纸、神幡装饰,观众们于自家船只上围观。表演有“开坛”、“祭神”等严格程序,舞蹈艺人手持羊皮端鼓,以竹签击鼓,伴随鼓柄铁环的撞击声,于船上踮脚踏步、随船起舞。渔鼓表演的唱词格律巧妙,押韵别致,以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传承至今。


洪泽湖渔鼓表演现场。图片来源/江苏省情网

洪泽湖渔鼓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文化价值,是洪泽湖湖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的艺术记录。然而这一底蕴深厚且独具地域文化特质的传统艺术,却曾面临着存续堪忧的窘境。

早期的洪泽湖渔鼓演出曾经盛极一时,有近百名表演者。近年来,由于表演人员年龄跨度从六旬至八旬、表演形式单一局限,难以引起青年关注,从而造成了传承断层、被时代浪潮挤压生存空间的难题。为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东奔西走、不断实践,探寻破局之法,为渔鼓艺术的传承谋求新的出路。


洪泽湖渔鼓渔鼓表演现场。图片来源/央视网

为了让这一“会跳舞的非遗”走出渔港、走向全国舞台,洪泽湖渔鼓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蒋寒松深耕洪泽湖地区,致力于渔鼓文化的挖掘研究。他从传统渔鼓表演中选取经典舞蹈动作,融入现代元素,编排出兼具传统韵味和时代气息、便于新时代传播的渔鼓舞。

“传承不能只靠几个人埋头干,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参与的人越多,传承也就成功了”蒋寒松曾感慨道,“大家跳起来、动起来,渔鼓才有未来。”蒋寒松与其弟子盛承梅简化渔鼓舞步及器具,通过社区组织广场舞爱好者免费学练,竟在数年间在洪泽区发展出二十余支广场舞队。退休后,蒋寒松又将渔鼓引入市老年大学艺术团,盛承梅则担当“渔鼓进校园”骨干培训,教授20余名小学教师,让渔鼓表演走进洪泽区校园,探索出一条非遗传承发展的新路径。与此同时,结合“全民健身”的口号,洪泽区委宣传部助力渔鼓文化走进市民生活,将传统渔鼓表演改编成适合现代广场舞版的健身渔鼓,给洪泽区市民的健身活动带来全新的艺术气息。


盛承梅在洪泽湖渔鼓骨干培训班中指导。来源/我苏网

近年来,洪泽区政府以“活态传承+文旅融合+数字赋能”持续推动非遗振兴。区政府梳理记录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与记忆特点,为洪泽区105个大大小小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建立完善的非遗档案。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中小学,将非遗纳入校园日常文化艺术教育课程,培养中小学生对非遗的兴趣。

在文旅方面,淮安举办“洪泽湖文化旅游博览会”等活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将洪泽湖渔鼓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音乐舞蹈与现代审美融合,创作《洪泽湖渔鼓舞》一系列文艺作品融入洪泽文旅,让洪泽渔鼓的魅力走出洪泽、走向全国。此外,洪泽区以数字赋能非遗宣传,采用线上“云推广”模式,在洪泽区渔人湾景区进行在线渔鼓教学展示,打造“非遗+互联网”新看点,将渔鼓舞的舞台从洪泽湖畔“搬”到了全国性网络大舞台。随着鼓点渐歇,舞者鞠躬谢幕,洪泽湖畔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太震撼了!没想到传统渔鼓能编排出这么有节奏感的舞蹈,生动的舞姿好像真的把我们带到了过去渔民劳作的场景中。”现场观众陈女士激动地说道,“本以为非遗离现代生活很远,看了表演才发现,原来用心创新的传统文化甚至比新潮节目更有传染力。”

这场跨越千年的渔鼓之约,不仅是对洪泽水乡记忆的深情回望,更让古老非遗在现代舞台上完成了一次璀璨的“破圈”。在洪泽湖渔鼓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全新可能性。不仅是洪泽湖渔鼓,在洪泽区上下一心的努力下,草编、花船、剪纸等非遗将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焕发生机,绽放华彩。

文/庄佳威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网、江苏省体育局、我苏网、扬子晚报、江苏省情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