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想走”“想走”……5月16日,16岁的小怡(化名)第一次体验外骨骼机器人,紧张的她拉着妈妈的手反复呢喃着。看着女儿在机器人的帮助下终于“站”了起来,小怡母亲红着眼眶激动地说,“圆了她的心愿,也圆了我的心愿。”

当天,在第35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泸州中院与泸州市残疾人联合委员会、西南医疗健康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建立了法院+残联+企业的联合助残机制,为涉诉残疾人提供专业化的康复护理救助服务。涉诉残疾女孩小怡终于实现了“想站起来”的梦想。


签约仪式现场。

同时,泸州中院还在医投集团建立了“泸法麒麟司法助残示范基地”,记者了解到,该基地将成为泸州司法助残的前沿阵地,为涉诉困境残疾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康复服务。

小怡一岁多确诊脑瘫,已经16岁的她,智力仍只有2岁左右。由于小怡左腿还有血管瘤,她的下肢功能已几乎全部丧失。十六年了,小怡从未站起来过,衣食住行全靠母亲一人。

小怡的母亲是一起离婚纠纷案件的当事人。此前,泸州中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陈靖在案件回访时,小怡曾反复拉着陈靖的手表达“想走”,小怡的母亲含泪告诉法官,孩子的梦想就是能站起来、能走路。

小怡的父母现已离婚,由于小怡的病情,母亲无法外出工作,只能靠在家做点手工维持生计。看到轮椅上的小怡,“帮助小怡站起来,哪怕是一会儿”的念头在法官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小怡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站”起来了。

经过两个月的调研、沟通、争取,泸州中院与泸州市残疾人联合委员会、西南医疗健康产业投资集团公司联合建立了《涉诉困境残疾人康复护理服务转介机制》,旨在为涉诉困境残疾人提供专业化的康复护理救助服务。

“有了这一个机制和这一个阵地,我们在办理涉诉困境残疾人案件中,如果发现了符合救助情形的当事人,就可以及时把他们转介到这儿,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先进的康复护理服务。”陈靖表示,这一创新性的助残模式,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工作的高效协同,形成了“司法裁判+组织关怀+社会救助”的完整闭环。

据了解,泸州中院于2024年启动了“泸法麒麟·司法助残”专项活动,以“全流程保障、全领域协作、全社会参与”为目标,在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落实对残疾群体的司法关爱举措,从权益保护、关爱救助、源头治理等方面切实提升残疾人司法获得感。截至目前,通过机制联动与资源整合,泸州中院已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助残服务体系,建立了《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全流程诉讼服务协作辅助实施意见》《涉诉困境残疾人康复护理服务转介机制》等一系列司法助残机制,不断破解助残难题,用司法温度回应特殊需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