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撤销拜登政府时期制定、原定5月15日生效的《人工智能扩散暂行最终规则》。这一规则曾被视为史上最严苛的AI芯片出口管制,甚至引发英伟达、甲骨文等美国科技巨头的强烈抗议。乍一看,特朗普政府似乎放松了对全球AI芯片出口的限制,但细看背后的操作,你会发现对中国的打压其实变得更加精准、隐蔽,也更加具备“长臂管辖”的意味。
表面撤销,实则升级。这场中美围绕AI芯片和大模型的较量,正在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
一、拟撤销的“最终规则”,为何引发关注?
这份《最终规则》最早由拜登政府在卸任前夕匆忙出台,将全球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包括英国、法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等18个美国盟友,AI芯片采购不受限制。
第二等级:新加坡、以色列、墨西哥、巴西等120多个国家,采购受配额限制。
第三等级: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基本禁购先进AI芯片。
本质上,这是美国试图把控AI芯片全球供应链,将“卡脖子”的主控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这份规则一旦执行,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巨大,不仅可能破坏芯片、AI产业的全球化合作,也给美国自身企业带来沉重负担。事实上,美国商务部在5月13日的公告中也承认,这项规定会扼杀美国的创新,并削弱与多国的外交关系,反而得不偿失。
但对于中国来说,这个“撤销”却并非意味着好消息。
二、撤销是假,加码是真:特朗普政府的“精准打压”
虽然《最终规则》被撤销,但美国商务部同步宣布了三项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其中两项直接指向中国:
1.全球任何地方使用华为昇腾芯片,均违反美国出口管制。
2.警告公众,若用美国AI芯片训练、推理中国AI模型,将面临潜在后果。
这两项新规虽然还未公布细则,但背后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
封堵中国自研AI芯片出海,让中国芯片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美国规则限制。
阻断中国AI大模型在全球云服务市场的发展路径,限制模型运行环境和算力来源。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就是典型的“长臂管辖”,美国试图把AI芯片和算力资源武器化,通过技术规则和法律手段,影响中国AI产业链的全球布局。
三、中国产业界:极限思维下的自主突围
事实上,这种局面早在中国产业界的预料之中。
早在5月初便有消息传出“最终规则”或将被撤销,多位中国AI、芯片公司负责人就表示,中国不能对美国放松管制抱有任何幻想。特朗普政府虽然换人,但对中国的科技围堵态势只会更加激进,不可能回头。
过去两年,从英伟达A100、H100禁售,到H20出口许可无限期冻结,中国AI公司和云厂商已经在实践中养成了“极限思维”:
国产芯片必须用,能用就行,好用更好。
AI模型自主研发,开源是利器。
尤其是华为昇腾、阿里Qwen、深度求索DeepSeek等国产AI芯片和大模型项目,正加速迭代。虽然在性能上与顶级产品仍有差距,但差距正在缩小,应用生态逐步丰富。
某头部云厂商高管表示:“美国管得越严,国内就越坚定自主研发的路线。央国企、头部科技公司都在内部排查替代方案,确定国产化路线表。”
四、错位竞争:让中国AI产业走出去
面对美国不断升级的制裁,中国业界普遍认为,仅靠“闭门造车”是不够的,错位竞争+对外开放才是破局关键。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前全球,真正拥有“芯片+云计算+大模型+软件”全栈能力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中国。虽然美国在芯片上占优,但中国在大模型、云服务、行业解决方案上,优势不容小觑。
比如,阿里Qwen、DeepSeek-R1等国产大模型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开源社区广受好评。多家跨国公司已开始测试这些模型,尤其是亚非拉市场需求旺盛。
一位美国头部云厂商中国区负责人直言:“企业客户只看算力成本和模型表现,美国政府的管制影响不了市场需求。”
因此,中国AI产业如果能将国产大模型、云计算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打包出海,不仅能分摊研发成本,还能扩大全球影响力,争取更多发展中国家市场认同。
###写在最后:这场博弈才刚开始
中美AI芯片和大模型的较量,其实已经不只是技术战,而是产业链主导权、全球话语权、国际规则制定权的全面竞争。
美国在不断用“长臂管辖”延伸自己的管制边界,但这种脱离技术逻辑、破坏市场规则的做法,终究会招致更多国际反弹。中国产业界在极限思维下,坚定推进自主可控、开源生态、错位竞争,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破技术封锁,实现长远突围。
这场博弈,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