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彭老总率军纵横西北,直面彻底解放兰州的挑战。
在兰州战役里,沈家岭有何特殊,为何成为重中之重?这场战斗发生了什么,其激烈程度如何?
整场兰州战役多激烈,为何竟让我军三千余名战士,倒在了新中国成立前夕。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1949年8月,全国解放曙光已然在望,然而西北重镇兰州还没解放,仍被国民党反动派牢牢把控,成为阻碍解放大业的最后一道天险。
兰州这座西北重镇,地理位置极其特殊,黄河自城中穿涌而过,将城市一分为二,南北两岸山峦起伏,易守难攻之势尽显。
蒋介石委以重任的马步芳父子,凭借着对西北多年的经营,加上手下凶悍的马家军,扬言要在此与解放军决一死战。
马步芳依托天险,耗费了多年时间,在周边构筑起无数防御工事,暗堡堑壕纵横交错,将兰州武装成仿若无法攻破的堡垒。
解放军为彻底解放全中国,让西北大地重归人民怀抱,也将目光聚焦在这座城市。
一场关乎生死、决定西北命运的血战,即将拉开帷幕,而沈家岭是这场大战中,最为惨烈、关键的焦点,这仗会发生什么呢?
1949年8月20日,兰州战役的枪声响起,落在了兰州东山、南山等外围阵地。
我军精选九个团的兵力,向着敌军阵地发起冲击,如汹涌波涛般迅速,向着敌军防线冲去。
只是马家军冥顽不灵,那些悍匪出身的士兵,在马步芳多年残酷训练下,在反动思想的灌输下,一脸凶狠回应。
而且马家军平日里装备精良,此刻在自家熟悉的地形中,据守在坚固的工事中,机枪火力如织,子弹暴雨般倾泻而下,手榴弹在空中炸成无数火球。
我军战士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冲击着敌军防线,奈何敌军火力凶猛,地形又极为不利,一夜血战过后,我军损伤上千人,暂时未能攻克敌军据点。
彭老总闻讯后,面色沉重地在指挥部踱步,思考如何才能撕开马家军防线,找到攻克兰州的关键突破口。
当他的目光扫过地图,指尖重重落在三个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正是沈家岭。
在兰州众多防御据点中,沈家岭也被马步芳视为关键中的关键,那它有何特殊呢?
沈家岭形似倒置的葫芦,山顶整体狭长,四周峭壁如削,唯有一条狭窄山道可供通行,且那山道上也布满了地雷与铁丝网。
更为致命的是,沈家岭地势高于兰州城与黄河铁桥,一旦我军攻占此处,便能如居高临下之势,对兰州的敌人形成全面压制,更能切断敌军最后的退路黄河铁桥。
也正因如此,马步芳派遣精锐部队重兵把守,想要守护这片阵地,那他们能行吗?
我军知晓沈家岭的重要性,因此彭老总在战役部署时,最关键也是落在这个地方。
他盯着地图上的小山岭,深知攻克沈家岭,兰州将不攻自破,整个西北解放也将势如破竹,可要如何做?
承担这个重任的,正是第4军第11师,他们接到命令后,迅速进入阵地,开始了紧张的战前准备。
四天之后,兰州上空阴云密布,连绵秋雨如细针般刺向大地,我军战士身着被雨水浸透的衣衫,蜷卧在狭窄潮湿的战壕中。
阴雨让道路泥泞不堪,补给运输极为困难,战士只能以生芋头充饥,喝雨水解渴。
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士气高昂,在白日里小心潜伏前进,在夜里则悄悄挖掘着战壕,向着敌军阵地靠近,终于逼近了敌军阵地。
8月25日凌晨,天色还未放亮,沈家岭上空阴云密布,随着一声令下,我军战士发起了猛攻,直接杀向敌人阵地。
但敌人依旧顽强抵抗,阵地上的机枪、步枪火力全开,火光瞬间将黑暗天际照亮。
在这危急时刻,第32团负责爆破的连队也遇到困难,他们负责炸毁外壕的峭壁,为后续部队开辟进攻通道。
但多次爆破尝试均失败,敌军的火力愈发凶猛,战士不断倒下,若再不采取行动,将会影响到后续的战斗。
连队指导员抱起三个炸药包,向着敌军据点冲去,子弹如雨点般向他袭来,他的身体不断被击中,鲜血染红了衣衫。
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艰难地挪向峭壁,到达峭壁边后,强忍剧痛将炸药包贴在峭壁与身体之间,毅然拉响导火索。
随着一声惊天巨响,峭壁被炸出一个斜坡。我军战士们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迅速冲锋,成功突破敌军外壕,将红旗插上了敌军的碉堡。
在战线另一边,第31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不仅要应对密集的火力网,还要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当敌军的机枪疯狂扫向我军时,团长王学礼心急如焚,果断亲自带领突击队,向着敌军火力最薄弱的地方发起冲锋。
在冲锋过程中,王学礼身先士卒,但敌军的增援部队如潮涌来,拼死向我军反扑。
只是敌据守的山势地面坡度小,而且面积大,还有公路直通山顶,在迅速增援下,我军只能暂时撤退。
在连番的攻击里,不少战士大多负伤甚至牺牲,于是转入逐段争夺交通壕的战斗。
从第一道外壕到主峰阵地,有六七条五百米长的蛇腹形交通壕。如果能一节节地夺取交通壕,步步逼近,也能夺取敌人的主峰阵地。
敌军依仗兵力多、地形熟进行拼死抵抗,但经过六七次反复争夺,31团的战士勇往直前,最终占领了第二道堑壕。
下午1时许,31团力量已出现不足,军部立即下令进行支援,30团团长带着部队出发,连夜飞奔二十多里赶到沈家岭,增强了攻击力量。
恰好这时,敌军又组织集团式冲锋,很快逼近岭顶,但得到30团的及时增援,31团在沈家岭的阵地得到了巩固。
可不幸的的是,敌人炮兵阵地开始向沈家岭轰击,一发炮弹落在31团团长王学礼身边,他就此壮烈牺牲在一线。
到傍晚时分,在我军持续的勇猛攻击下,敌军的防御主阵地终于被突破。
解放军冲到沈家岭北侧约一里远的崾岘处,终于攻占了沈家岭全部阵地。
马步芳之子等敌军匪首见状,丢下了自家的兵马,离开庙滩子指挥所,分头向西逃窜,可这能逃得掉吗。
在沈家岭失守后,马家军如丧家之犬,死出仓皇逃窜,然而他们没想到,退路早已被截断,这咋回事呢?
那条退路黄河铁桥,早已被我军提前占领。第19团战士在铁桥上,与敌军残余部队展开激烈交火。
敌军在绝望中纷纷倒下,有的仓皇跳入黄河,瞬间被湍急河水吞没,有的则跪地投降。
马步芳带着残兵败将,沿着黄河边的崎岖小路,狼狈地向西逃窜,试图寻找一线生机。
此后在漫长的逃亡中,马步芳辗转逃到了埃及,后来去了沙特阿拉伯,最终在1957年时病亡于沙特,再也无法归故里。
与此同时,我军部队乘胜追击,从兰州各个城门蜂拥而入,战士如摧枯拉朽之势,向着敌军发起全面进攻。
随着政府大院、白塔山等战略要地陆续被我军攻克,城内的敌军早已失去了斗志,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纷纷缴械投降。
在争夺沈家岭战斗中,敌我双方鏖战十四小时,敌军先后调用了所有能动部队,但仍然挡不住解放军的英勇冲锋。
解放军在兰州攻坚战中,全军共计有十三名团以上干部负伤,其中在沈家岭战斗中受伤的就有八位,其中三位就牺牲在沈家岭。
战斗结束后,第11师集结于沈家岭北坡时,还有战斗力的不足千人,可见战斗之激烈。
30团政委李锡贵、31团团长王学礼、32团副团长马克忠等539人英勇牺牲,1376人负伤,为兰州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彭老总高度称赞第11师,夸赞第四军打开兰州锁钥的功绩,第一野战军更授予31团为英雄团的称号,并赠予了题有勇猛顽强的锦旗。
8月26日,兰州城彻底解放,此战以我军的全面胜利结束,我军共歼敌一万两千余人,俘虏一万三千余人。
然而这场胜利之烈,是无数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军伤亡近九千人,其中三千余战士牺牲,倒在了新中国成立的前夜。
兰州战役的胜利,全面彻底瓦解了国民党在西北的防御体系,为后续解放整个西北铺平了道路,标志着西北地区的解放进入新的阶段。
随后我军乘胜追击,如秋风扫落叶般,肃清了西北地区的国民党参与势力,让大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终于重归人民的怀抱。
漫步在兰州这座繁华的西北重镇,感受着黄河两岸的美丽风光,享受着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时,人们始终忘不了,那些为了解放兰州而牺牲的战士。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正是有了他们的奋斗,才有了伟大祖国的繁荣与昌盛。
他们的精神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成为人们心中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兰州党史网.《沈家岭战斗综述》.2019-12-13
【2】学习强国.《沈家岭攻坚战:我军如何打开兰州“锁钥”》.2022-03-08
【3】百度百科.《沈家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