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为了深化学习型干警研究型团队书香机关建设,为推动审判事业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今年起,持续开展“荐书、读书、品书”活动,期冀广大干警在工作之余,学会享受独处时光,汲取知识养分,提升履职能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金昌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贡献法院力量。
游烟火人间,守草木之心
梅雨季,棱格窗前,暖壶吐着氤氲水汽,蕴出淡淡茶香。若用一个场景来描绘汪曾祺笔下的世界,大抵就是如此。生活美得活色生香,使他的笔下透着温暖与色彩。正如他自己曾说:“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
对他的向往始于那个十七八岁的夏天,高中毕业没有暑假作业的烦恼可以让我更加肆无忌惮地去追寻自己心中的净地。在连呼吸都散发着古朴书香的空间里,屋外闯进来的阳光刚好落在了那本散文集上,出于对“高邮鸭蛋”的好奇,我翻开了《人间草木》,就此陷入那片呼吸之中……
“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这是他对世界热忱的爱恋,他不会吝惜任何美好的词语去形容。他对坐一丛花,眸子炯如虎,只为马铃薯花画图谱;他以绳悬西瓜于深井,长待后剖食,只为那一瞬沁心的凉爽;他独钟逛菜市,看生鸡活鸭,鲜蔬嫩果,只为热热闹闹,感受“生”的乐趣。他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士大夫,内心纯粹而澄透,但绝非寡淡,正是这“平淡”,却隐藏不了他对生活的炽热情感。我随着汪老先生的文字食豆、食葡萄、食栗子,看槐花、看栀子花、看凤仙花,去昆明、去四川、去天山。他的文字让人舒服极了,就像一条小溪静静流过我的心田,细腻温和友善,像是在听邻家老爷爷讲故事,娓娓道来。
对生活充满十分热爱,但对人为之物,他爱憎分明,心直口快,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要明说出来。他吐槽杜甫草堂没有一丝杜甫的遗迹,不可见为秋风所破的茅屋,无法想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他感慨乐山大佛的伟岸,却不乏叹惜大佛手指修补的比例不对。他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平平正正,不因他人的附和吹捧而趋利避害。简简单单的生活,脱离世俗,使他保持年轻,成为了一个“可爱”的小老头。
随心洒脱,随遇而安,是我对汪老先生最深刻的理解。当众人都抱着明确目的进入西南大学的时候,汪曾祺却是稀里糊涂的在申请书上写下了:“听说学风自由,可以吊儿郎当。”他便去了,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潇洒了。1958年,当汪曾祺被出其不意打入“右派”时,他没有多余的对自我命运的哀伤。当文章被做过多的胡乱解读,他没有费尽口舌和他人争论,而是从容接受了下乡的安排。然而汪老先生的生命力是惊人的,他不仅熟悉了农活儿,还参加了文娱活动,用油底帮女工化妆。即使是后来,画马铃薯花图谱这样看似枯燥的工作,经他之手,也变得妙趣横生。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为他明白,老是愁眉苦脸,不如找点乐子。
稍长大些,我才明白,那是他“不在乎”,他的纯粹热爱正印刻了那本《人间草木》。“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热爱生活的人可以把平凡中的一籁一饭、一点一滴都过成诗意。而汪老先生的《人间草木》散文集,便是对情味岁月的凝视和对诗意生活的追求。读完这本书,我将坚守内心的诗意,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余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供稿:金昌中院民二庭 王琰 编辑:金昌中院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