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养老保险金新规正式落地后,除了相关基数的调整之外,新规中还重点强调了对退休人员档案的审查。
要知道,自从1992年我国开始实行养老保险缴费制度开始,每年人社部门在办理退休业务时,就会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
常见的比如关键材料缺失、断档,以及跨地区流动导致的档案衔接不当等,另外,还存在部分退休人员利用制度的缺陷,在年龄以及工龄上造假等诸多情况。
正因如此,养老金制度才不断改革、完善,今年的养老金新规,更是强调了对退休人员档案的审查事宜。
以工作年限这一项为例,要知道,在我国推行养老金制度之初,不少国有企业员工将之前的工作年限默认为缴费年限,然而实际上,在此之前并没有缴纳养老金。
这是当年制度上存在的缺陷,但是却被一些投机取巧者加以利用,进而虚报自己的工龄,甚至篡改个人档案。
最为常见的案例便是,有个别人员,本来只是普通工种的身份,但是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档案改成了特殊工种。
众所周知,在我国特殊工种由于从事的行业特殊,因此可以提前五年退休,所以就有不少人享受到了提前退休的待遇。
又或者,有些人员,虽然有着特殊工种的身份,但是从来没有从事过相关的工作,在办理退休时也蒙混过关,这都是对整个养老金体系的侵害。
正因如此,今年的养老金新规,人社部就提出了要对退休人员档案进行严格审查的要求。
那么,这次新规中规定的对档案的审查,具体都包含哪几项内容呢?
首先,针对的便是个人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因为从以往办理退休业务的经验来看,许多退休人员的档案都存在不完整的情况,尤其是在关键材料上,更存在断档的情况。
诸如工资表缺失、转正申请表缺失以及调动手续等原始凭据缺失等,根据此前部分省份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看,接近五分之一的档案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材料缺失。
尤其是在1992年之前的工作记录,好多人都存在断档的情况,比如缺少1989年至1992年这三年的工龄证明材料,这就导致在划定退休金标准时存在困难。
更有不少企业,在用工手续上本身就存在问题,诸如缺少临时工转正手续等,这给不少职工办理退休手续时造成了影响,因为工龄年限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养老金的计算。
另外,许多早期的纸质档案,由于当年条件有限,或者是保存环境较差,导致档案内容字迹模糊,甚至是关键材料破损等情况。
其次,养老金新规还强调了对退休人员档案资料中关键时间点的核实,诸如参军日期、上山下乡日期以及招工日期等等,也包括临时工转正日期,以及部分企业在改制时的工龄衔接等。
上述关键节点的资料都需要逐一核实,尤其是在1992年之前的材料,许多都是后来补充的,存在造假的可能,因此还需要进行笔迹鉴定,以及公章真伪鉴定等等。
尤其是对于年龄与工龄的造假问题,这在许多地区都较为普遍,不少人为了能够提前退休,或者领取更多的退休金,便修改了自己的年龄和工龄。
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年龄、学历以及经历等信息造假的情况,这些都是养老金新规中的重点核查内容。
至于特殊工种,此前许多人伪造特殊工种证明,或者持证不上岗,以此来提前办理退休。
现如今,要求无论是哪种特种作业人员,都必须要有连续8年的工龄记录,否则不予以办理提前退休。
此前就有新闻曝光,部分煤炭系统的退休人员,虽然是特殊工种,但是根本就没有井下作业的记录,最终被核减了退休金待遇。
除此之外,还存在社保缴存记录与档案记载的工龄匹配不上的情况,尤其是在灵活就业人员身上较为常见。
这些都是需要在退休人员档案审查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当然,以上都是针对个人档案内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的审查,与此同时,对于退休金管理制度本身,也有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首先,便是加强对人工管理的约束性,减少档案长期由个人管理或者非专业机构保管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十分容易造成档案的丢失或者是篡改。
再者,纸质档案普遍存在因年头过久,而导致的内容不清晰、关键信息遗漏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档案保存条件的升级。
除此之外,档案管理也要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在数据安全方面,不可以完全依赖数字化。
其实,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根本不重视自己的个人档案,认为自己距离退休还有三四十年,到时候不仅仅是档案制度会发生改变,甚至养老金制度都彻底改革。
正是因为不少人抱着这样的想法,才导致自己的档案可能存在断档的情况,进而影响到退休时手续的办理。
当然,对于在最近几年就要退休的人员来说,应该尽快结合最新的养老金政策,梳理一下自己的档案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尤其是对于频繁更换工作岗位的人员来说。
因为对于养老金制度,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必然是愈发完善,尤其是在档案的审查上,决不允许出现任何弄虚作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关心的还是养老金基数能否提高,能不能拿到更多的退休金。
实际上,对于这一点也不用担心,随着社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退休人员拿到的退休金必然跟着水涨船高,而且,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愈发完善,退休待遇也会越来越好,这同样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