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部协作的热潮里,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和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携手并肩,从“输血式帮扶”切换到“造血式发展”,共谱“产业协奏、人才共鸣、服务交响”三大乐章,以“自我造血”为音符,谱写出乡村振兴协奏曲的动人旋律。


乘着“莞铜协作”的东风,铜仁市万山区青年湖村黄家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样本。图为黄家寨一角。

01

产业协奏,澎湃富裕强音

莞铜协作以资金、技术、市场为三重奏核心,奏响产业发展的激昂乐章。

“以前种地风吹日晒雨淋累得很,现在播种、育苗、移栽、采收都可以在棚内完成,还有机器辅助,干活轻松多了。”万山区黄道乡贵州百汇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汇源公司)的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里,脱贫户田小妹正在移栽幼苗。

得益于60万元的东西部协作资金,百汇源公司新建了农产品加工包装车间、冷鲜库房和办公用房,补齐了蔬果贮存短板,降低了农产品加工成本。

资金如灵动的音符,精准注入万山区特色产业脉络。2021年起,万山区以特色产业作为投资重点,连续4年注入1.67亿元东西部协作资金,让137个项目落地生根。莞铜两地还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债券等,吸引东莞社会投资主体参与,2021—2024年捐赠资金和物资折合2242万元。

针对蔬菜基地育苗大棚数量不足的问题,基地采取直播和移栽两种成熟的技术,实现了种苗成活率高、菜苗长势好的目标。

“搭乘东西部协作的东风,我带人到东莞市去学习技术。同时,东莞市派技术员到万山区,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百汇源公司负责人杨元桃介绍,如今,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个个都是种植能手。

技术支撑犹如激昂的旋律,推动万山区产业升级迭代。莞铜两地通过“东部课堂+西部转化”“东部技术+西部技术”融合模式促成技术双向流动,构建“技术嫁接+成果转化”模式成效显著。百汇源公司负责人带队赴东莞取经,东莞专家深入万山田间指导,将大湾区现代农业技术与本土生态智慧融合,培育出品质卓越的高山蔬菜。

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卖得好。莞铜两地通过“大湾区市场+贵州产品”的模式,让贵州山区的优质农产品跨越千里完成从农牧场到餐桌的“鲜”锋接力。近年来,万山区通过工作专班“牵线搭桥”、推荐企业定向采购等措施,促进两地市场互通。2024年,万山区向大湾区市场输送的农畜牧和特色手工艺产品销售额达3.19亿元。

市场是澎湃的和声,打通产业价值链。东莞万山共建“产品甄选—品牌入湾—渠道共建”全链条体系,万山区专注生产,东莞市负责市场拓展,合力打造“梵净山珍 健康养生”区域公用品牌,借助“832 平台”等线上线下渠道,让万山区农特产品走向全国。

02

人才共鸣,谱写成长序曲

人才是自我造血的核心声部,莞铜协作打破传统帮扶桎梏,跨域交流、技能培育、多元赋能,谱写人才自主成长的动人序曲。

“不光是去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对接市场,寻找商机与合作伙伴,开展民间交流,购进和推广先进的农用物资和农业技术,引进小型的农业机械装备。”万山区农业农村局区划中心主任陈守刚经常带领本地人才前往广东省交流学习。

跨域交流为两地干部打开一扇窗、架起一座桥,为提升万山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组建微信群后,我们双方持续深化客户联络,每当蔬菜进入关键生长期,我就实时拍摄长视频同步给采购方。广东客户确认品质后,立即下订单并预付定金,构建起坚实的信任基石。我们严守契约精神,形成深度互信关系。”陈守刚介绍,后期输送本地农户赴粤学习标准化种植技术,更打通了产销对接通道,搭建起跨区域民间合作的坚实桥梁。

为让更多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莞铜两地建立“立体化培养+多维度激励”体系,通过“莞铜夜校培训+就业委培” “东部师傅+本地徒弟”等模式培育现代技能劳动力。

万山区将人才培育成果转化为产业动能,探索出“技能孵化+产业升级”的乡村振兴路径。得益于人才支撑与技术赋能,该区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转型,为集体经济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全国“一村一品”香柚示范乡,黄道乡以强村富民公司为载体,整合各类资源,采取多元出资的方式,让10个村抱团发展,公司统一划定种植标准、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分拣打包销售、统一进行保底收购、统一进行奖补和分户经营的“五统一分”方式,全力发展香柚产业,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将人才培育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节奏。

人才价值的多元释放是宏大的和声,在跨域交流、技能培育、多元赋能中,人才在各领域持续发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奏响全方位发展的共鸣曲。

03

公共服务交响,共筑民生华章

“我来万山的原因用12个字来表达——一个号召、一个初心、一个使命,希望通过对口帮扶这种方式,把我的医疗技术和产科方面的知识留在万山,为万山医疗水平的提升尽一份绵薄之力。”东莞市东城医院护理部主任方淑娟在万山区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时说。


东莞市东城医院护理部主任方淑娟(右一)在铜仁市万山区谢桥街道开展健康义诊活动。

万山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护士罗兰艳介绍,“方主任为我们搭建了完整的特色诊疗体系,产前瑜伽、自由体位分娩等创新项目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每当我们在新项目操作中遇到瓶颈时,她总是手把手示范指导,直到每个护理细节都达到规范标准,现在科室整体诊疗能力已实现质的飞跃。”

医疗协作奏响温情序曲,东莞专家助力万山成立首个护理(助产)门诊,构建起三级诊疗网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东莞社工督导团队培育的12支“萤火虫”志愿服务队,开展健康义诊等服务380余场,惠及超万人次,织密了基层医疗服务网络。

教育帮扶同样绽放异彩。东莞采用“组团式”支教模式,选派优秀教师驻点帮扶,通过“名师课堂”“双师教学”等形式,将先进教育理念注入当地课堂。

“黄老师的课非常有趣,有很多课堂互动环节,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她还教会我们自我解决问题。”提到黄老师,铜仁市第二十九小学六年级三班学生纷纷竖起大拇指。

大家口中的黄老师,正是从东莞市东城实验小学来到万山区的支教老师黄凯敬,已有20年教龄的她,对如何带动数学课堂氛围经验十足。

黄凯敬摸清学生的数学基础后,制定教学方案:课堂上的“有圈有标有画”法,确保每道题的讲解步骤学生们应懂尽知;试卷上的“思维留痕”法,确保每名学生养成解题好习惯。此外,她与28名数学教师成立数学教研组,每周二固定开展教学研讨会,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分享给每名教师。

在东莞教育帮扶的实践中,黄凯敬这样的“引路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激活了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名师课堂”的智慧火花在山区课堂绽放,当“教研共同体”的协作模式深扎根系,教育帮扶已突破单向输送。这种“输血”与“造血”并重的模式,为山区教育注入源头活水,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阻隔。

山海携手处,共富正当时。从产业振兴到人才培育到民生改善,莞铜协作通过构建全方位的自我造血体系,实现了从“短期帮扶”到“长效发展”的跨越。这场跨越山海的协作,不仅是资源与技术的流动,更是发展理念与创新思维的碰撞,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莞铜经验”。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0期

总监制: 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