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10日,WBO受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talian Trade Agency - ITA/ICE)和意大利西西里葡萄酒协会(Assovini Sicilia)邀请,参加了西西里岛葡萄酒产业考察和西西里新酒品鉴会(Sicilia en Primeur),此行对西西里这个意大利重要的葡萄酒产区有了新的认识,对其在如何开拓中国市场有了新的思考。
01
主流品种不能掩盖个性化的光辉
在中国,谈起西西里,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黑手党,其次是时而喷发的埃特纳火山。
其实,西西里是一个地中海面积最大的岛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的葡萄酒在意大利独树一帜,近年来保持着出口额的增长。
笔者曾经认为,相比意大利北部的托斯卡纳、皮埃蒙特,西西里属于低端酒的产区,此行后却完全改变了这个刻板印象。
西西里当地葡萄品种是黑达沃拉、格里洛等。其实这里除了地方特色品种,也有国际品种,比如西拉、黑比诺、美乐、长相思……
但国际品种的引入也不是一帆风顺,据Tenute Rapitalá酒庄庄主透露,1975-1985年间,酒庄从勃艮第引进了霞多丽等法国品种,当时整个西西里都在嘲笑这个决定。
因为少数酒庄的坚持,并且国际品种酿造的葡萄酒获得品醇客高分,越来越多的酒庄开始引入国际品种,如今形成了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的局面。
西西里没有特别低价的葡萄酒,据笔者对品鉴会的302款酒的观察,绝大部分酒款零售价高于10欧元,也有160-250 欧元 / 瓶的限量高端产品,比如凭借火山土壤身价倍增的马斯卡斯・奈莱洛品种酿造的几款葡萄酒。
02
可持续发展从理论到实践
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行业主流,当地葡萄酒从业者重视环保,减少人工干预的做法让人印象深刻,选择有机、生物动力法种植的酒庄非常普遍。
参观Tenute Rapitalá酒庄时,庄主透露,他们2003年成为西西里岛第一家获得有机认证的酒庄。
另外一家酒庄(Serro Ferdinandea)从2011年开启有机转型,4年后获得欧盟有机认证。其负责人表示,因为这次转型,平均利润率从22.7%增长到34.1%,客户复购率从39%提升到67%。
“生物动力法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种农业方法,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我们观察到动物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比如牛群与蜜蜂的互动。这种平衡让我们感到满意,植物也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Feudo Arancio酒庄负责人指着葡萄园旁的蜂巢告诉笔者。
由于去年西西里岛气候干旱,部分酒庄仍然坚持不浇灌葡萄园,减少人工干预的做法,比如由两兄弟管理的GULFI酒庄,他们采用拖拉机翻动葡萄园表层10厘米的土壤以减少蒸发。
环保的实践还体现在酒庄周边用品上,在参观Mandrarossa酒庄时,进门后,酒庄负责人就赠送给每个来宾一顶遮阳帽,帽子是用灌木的材料手工编织的。
后来,笔者参加品酒会、研讨会,会议用的圆珠笔都是木质笔杆,可见其环保理念不仅是在论坛发言和会议材料中,更多的已经落实到日常生产和工作中。
03
中国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西西里不仅有各具特色的葡萄酒,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葡萄酒产业赋能。从欧洲最知名的埃特纳火山、绝美海滩,到多个联合国历史遗产景点,圣殿谷、莫迪卡古城……分布在山海之间,笔者参访酒庄之余,主办方也安排了参观部分代表性景点,品尝特色美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景美食给西西里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提供了体验营销的工具,如果酒庄能够与中国进口商密切配合,每年开展酒庄游活动,应该对扩展市场有很大裨益。
此外,西西里岛的黑达沃拉葡萄品种酿造的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也有粉丝。长沙酒商方奕经营40款西西里葡萄酒,他表示西西里葡萄酒的卖点突出,果味浓郁,可以平替澳洲酒,而且在西西里岛西部,有很多高性价比的酒庄。
西西里岛葡萄酒要拓展中国市场,还需要在葡萄酒文化上和中国文化接轨。曾经有中国经销商把“黑达沃拉”名字翻译成“黑珍珠”,这样命名生动又形象,让消费者过目不忘,其实类似的举措应该由西西里葡萄酒协会来实施。在翻译标准统一、卖点提炼以及中文葡萄酒课程推广方面,波尔多葡萄酒协会和德国葡萄酒协会已经在中国打了一个样。
图源林殿理
笔者了解到,西西里酒庄分为两类,一类是大集团旗下的酒庄,比如GIV集团旗下Tenute Rapitalá酒庄,拥有奢华古堡酒店的Feudi del Pisciotto酒庄,其产品在中国本身就有销售,还有一类是小型家族酒庄,其产品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比如GULFI酒庄以及Tenuta di Castellaro酒庄。
大集团旗下酒庄在中国已有销售代表,要经营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是做好中国市场规划,稳定渠道商预期,对中国合作伙伴的需求及时响应,在中国市场保持一定品牌曝光率。而小型酒庄更多需要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寻找中国合作伙伴,精准使用自身的资源和营销费用,需要参加中国的全国性酒展,借助专业的媒体对中国市场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谋定而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