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安住当下
减少烦恼吗?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
适合自己天赋或根基的方向
在法师的解读下
看看舍利弗尊者是如何教授弟子
并让他们获得安住的
佛经当中有一个故事,生动地演绎了“安住”的一个方法。
曾经,舍利弗尊者得知目犍连尊者收了两个徒弟。舍利弗就问目犍连:“你收的这两个徒弟最近是否还听你的话啊?修行是否精进认真?是否有长进?”
目犍连很无奈地说:“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个徒弟每天拼命地练,但是就是没什么长进。”
舍利弗又问了:“你是怎么教他们的呀?都教他们什么法门呢?”
目犍连说:“一个我教他修不净观,另外一个我教他修数息观。”
不净观和数息观是佛教的两种禅修方法。所谓的“不净观”,就是观察身体的组成部分都是不清净的。比如说身体会流汗,头发会出油,每天还要排泄大小便。你如果不洗澡,大热天的很快就会发臭。
其实,无论从内到外,我们的身体都没有什么值得被喜爱的地方。这是佛教当中为了破除众生对身体的执着,以及对他人身体的贪婪的修行方法。
人类最大的欲望就是男女的欲望,对吧?男女的欲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我们对彼此身体的贪爱。用现在的话来讲,这种贪爱就是因为对方颜值很高,我忍不住要看他/她。
在佛教看来,这个你以为很好看的身体其实并不美。也许在座有学医的。当你们上解剖课的时候,看到大体老师的身体并不会有什么贪爱之心吧?当你去观察身体的本质,观察毛发、爪齿、骨肉、液体、经脉、血等等的时候,它似乎并不那么可爱。
所以,当一个所谓的高颜值的人出现在你面前时,他无非不过是由很多不清净的东西组合成的一种假相。通过修不净观来断除你对自身的贪爱,以及对他人的贪爱。这在佛教里是一种方便善巧的方法。
数息观就是数呼吸,就是把自己的心安住在呼吸上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我现在是呼吸到第几下。你有没有数过自己的呼吸?数一数从今天一早到现在呼吸了多少次?肯定没有人做得到。我也做不到。因为我总是在数的过程当中就忘记了,就散乱了。
那么,目犍连尊者教徒弟修不净观和数息观,其目的都是让这两个人能够安住,能够证得禅定。但是这两个徒弟在修行当中总是不得要领,不能够明白这里面的原理和方法。
于是,舍利弗听说之后就问:“你那两个徒弟出家以前是干什么的?”
目犍连说:“一个是帮人家洗衣服的,另外一个是锻金、打铁的。”在印度专门有帮富人洗衣服的。也有以锻造黄金、打造金属为生的人。
舍利弗听了之后就说:“你让他们俩调换一下。锻造金属的人修数息观,洗衣服的人修不净观。”
目犍连如是地去教了他的两个弟子。这两个弟子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就说明方法用对了。
诸位不妨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何让锻造金属的人修数息观,让洗衣服的人修不净观?这正是因为禅修法门要契合他们的职业惯性。
这两位证得阿罗汉果后,十分欢喜,于是赞叹舍利弗尊者。《大庄严经论》写道:“指导示解脱,随顺本所习,指导开悟我,二俱速解脱。行自境界中,获得所应得,行他境界者,如鱼堕陆地。”这段经文完整揭示了修行要诀。
首先看“随顺本所习”——这正是舍利弗指导的核心智慧。就像我们常说的“扬长避短”,修行也要选择与自身禀赋相契的法门。那位洗衣服的人自述:“我常在河侧,洗浣衣白净。安心于白骨,相类易开解。”他日常接触亡者衣物,对尸骨不净相早已熟悉,修不净观自然如鱼得水,“不大加功力,速疾入我意”。
锻造金属之人的经历同样印证这点:“金师常吹㰆,出入气是风,易乐入安般。”常年拉风箱的劳作,使他对呼吸节奏了如指掌,修数息观自然事半功倍。经中“众生所完习,各自有胜力”的总结,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专业惯性带来的优势。
这种“行自境界”的智慧,在经文中被精妙比喻为“如鱼得水”,而强行跨界的修行则如同“鱼堕陆地”般窘迫。当我们立足本业修行时,就像深耕熟悉的领域,水到渠成便能“获得所应得”;若硬要闯入陌生领域,反而会手足无措。这不仅是修行窍诀,更是现代人选择职业赛道的重要启示——找到那条让你“如鱼得水”的人生航道,方能真正安住当下。
留言互动
你的天赋或根基是什么?
是否将它应用在生活、学修中?
LEAVE A MESSAGE
编辑|巍然
绘图 |小铭 图片|传媒中心
美编|妙能 责编|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