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病老人被要求‘本人到场’取款中不幸去世”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目前,涉事双方已达成和解。图/新京报视频截图

近日,“重病老人被要求‘本人到场’取款中不幸去世”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

如今事件似乎接近平息。据大河报报道,5月16日,老人家属彭先生告诉记者,已与银行方面协商一致,达成和解。彭先生表示,银行方面将负责老人的丧葬费用,“以慰问金的形式”向家属支付10万元。

站在双方的层面,某种程度上这不失为一个现实的决定。毕竟此前双方的往返质证,早已让此事陷入“罗生门”,卷起无穷无尽的口水仗。

起初舆论几乎一致指责银行的要求死板、不近人情、缺乏常识,导致了重病老人的死亡。

但随后银行又称老人女儿陈某未告知老人身体情况;网点告知可以上门服务,也可直接将钱打到医院,陈某未表态;网点告知可将老人带回家休息,由老人女儿留下办理,被拒绝。这也直接导致不少网民质疑指责家属是“碰瓷”,似乎取款本身就是在“讹”银行。

再之后,家属又表示不满,称银行回应“不属实”,工作人员没有告知有上门服务的政策,并要求查看监控“证明我们的说法”。但双方随后便和解了。

该事件是不幸的,也是反常的,也因此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在双方沟通时,可能存在某种信息不畅或误解,这也导致双方各执一词,也搅动着舆论风向反复变换。

双方选择和解,或许是放弃争议之间的灰色地带,选择尽快让事件翻篇。对于当事人和银行来说,这可以让双方逃离舆论风暴,回归正常。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是事件的教训却不能到此为止。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关注,主要也是戳中了舆论的敏感神经,毕竟过去人们看到过不少类似严格要求和特殊情况的冲突,在标准化和人情味中不断拉锯。

比如几乎在该事件同时,某地一80岁眼球缺失盲人在运营商营业厅办电话卡时,被要求“睁眼刷脸”;今年2月,某地不动产登记中心内也发生一起老人躺在救护床上办过户的事件。这些都曾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

该事件虽然以和解收场,但可不可能以此为契机,针对老年人常面临的“到场要求”“身份验证”等问题,去梳理出一些标准化的方案?比如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灵活办理,灵活办理的方式有哪些,上门办理等方式需要符合哪些程序,等等,这些都不妨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

仔细想想,在湖南株洲这起事件中,之所以双方陷入无穷争议,恰恰是因为这些规定不明确,以至于始终是一种“私下协商”的状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事件风向的反复中,网民也陷入了反复摇摆。一会儿质疑银行没有人情味,一会儿又说家属是在刻意碰瓷,用道德指责将双方简单标签。

这并不理智,尤其说家属是在“碰瓷”,如果是误伤的话,这对刚刚失去家人的家属来说,无异于十分严重的二次伤害。

一个更客观的态度,才能看到事件背后有共性的机制困境,才能去探讨可能的解决办法。可以想见,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类似问题可能更加普遍,如何围绕老年人的需求打造更具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这是比事件站队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方向。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李立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