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基斯坦媒体《国际新闻报》公布了一条重要的军事消息。5月7日“朱砂行动”中,巴基斯坦空军用中国制造的歼 - 10CE战斗机,配上霹雳 - 15E空空导弹,在181公里外成功击落印度"阵风"战机。这个实战数据引起了国际军事界的广泛关注,刷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武器的认知,也暴露出印度空军存在的系统性缺陷。



霹雳 - 15E 实战表现远超预期

霹雳-15E作为中国出口型空空导弹的旗舰产品,此次实战表现远超预期。此前官方报道显示,该导弹的射程 "大于等于 145 公里",但此次实战中却达到了 181 公里的命中距离,这一数据令人振奋。

要知道,这仅仅是出口型号的表现。军事专家分析,解放军自用的霹雳 - 15 导弹射程可能超过 250 公里,性能也会更加优异。

此次被击落的印度阵风战斗机,号称是 "最强四代半" 战机,单架造价高达 2 亿美元。该机配备了欧洲 "流星" 空空导弹,标称射程超过 150 公里。但在实际对抗中,"阵风" 战机不仅没有机会发射导弹,甚至连锁定目标的能力都没有展现出来,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印度空军的体系化缺陷

印度空军的被动局面,与其装备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密不可分。长期以来,法国阵风、俄罗斯苏-30、美国运输机、以色列预警机...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装备凑在一起,就像一支说着七八种语言的杂牌军。

由于通信标准不统一、数据链不兼容,打起仗来很难形成有效配合。这种"万国牌"装备体系,注定在现代化空战中要吃大亏。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空军形成了高度体系化的作战能力。此次参战的歼 - 10CE 战斗机、ZDK-03 预警机和红旗 - 9BE 防空系统,均来自中国,装备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性极佳。



在预警机的支援下,巴基斯坦空军能够实现对战场态势的实时掌握和精准指挥,而印度空军由于体系杂乱,在各方面都处于被动状态。

面对战败的现实,印度军方的反应算得上教科书级的嘴硬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的专家们在研究了霹雳 - 15E 的残骸后,居然得出"技术落后"、"不如印度阿斯特拉导弹"的结论,还傲慢地表示"不值得逆向仿制"。

这种说法显然缺乏说服力,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霹雳-15E刚刚在实战中创造了181公里外击落敌机的纪录,而印度的阿斯特拉导弹连个像样的实战成绩都拿不出来。

事实上,印度的 "阿斯特拉" 导弹目前实际服役的是射程仅 110 公里的 Mk1 版本。所谓的 Mk2/Mk3 版本,仍处于测试阶段,尚未有任何实战数据支持。其传感器性能、制导能力和中途数据更新机制等关键技术,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而霹雳 - 15E 已经在实战中证明了自己的可靠性和先进性,两者的差距一目了然。

霹雳 - 15 的战略价值

霹雳 - 15 系列导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射程优势。在现代空战中,它与歼 - 10C、歼 - 20 等先进战机的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空战体系。特别是在对抗五代机如 F-22、F-35 时,霹雳 - 15 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此次出口型在实战中击落四代半战机,不仅展示了中国军工的技术实力,也为潜在客户提供了强大的信心支持。

反观印度空军,在此次空战中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从预警机支援到战机协同,从目标锁定到导弹发射,整个作战流程都存在明显缺陷。甚至有报道称,印度空军在战斗中未能有效发现巴基斯坦战机,导致完全被动。这种状态下,即便拥有先进装备,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此次空战的结果,再次验证了中国军工的真实实力。霹雳 - 15E 以实实在在的实战数据,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空空导弹的先进性。

而印度方面,尽管在战后搞出了10 天全国庆祝 "胜利"的荒唐举动,但事实胜于雄辩。装备体系的混乱、技术研发的滞后,这些问题不是靠嘴硬就能解决的。

军事专家指出,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单纯依赖某一种先进装备难以取得胜利。巴基斯坦空军的胜利,得益于其装备体系的高度整合和协同作战能力。如果印度空军若想改变被动局面,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装备体系的结构性问题,而不是沉迷于自我营造的 "胜利幻觉" 中。

结语

此次事件也为国际军贸市场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军工产品在实战中的优异表现,将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而印度在装备发展上的教训,给所有想走"捷径"的国家提了个醒:军事现代化需要脚踏实地的技术积累和体系建设,任何投机取巧的做法,最终都将在现实面前原形毕露。



总之,霹雳-15E这一仗打出了中国军工的威风,是中国军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81公里的击杀距离就是最好的广告。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空空导弹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提供了强大的威慑力。而对于印度来说,如何正视自身问题,摆脱 "万国造" 的困境,才是提升国防实力的关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