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沙特与美国签署了价值1420亿美元的“史上最大军售协议”,这笔钱足够买下2000架中国歼-10C战机,但沙特却选择将巨资投入美制装备。
表面看,这是土豪的“任性”,但背后的博弈却暗藏玄机——从伊朗的导弹威胁到美国的“保护费”逻辑,从石油美元的捆绑到中国武器的崛起,这场交易不仅是军火买卖,更是中东地缘政治的惊天棋局。
1420亿美元买了什么?美式装备的“天价清单”
根据协议,沙特的军购清单涵盖五大领域,包括F-15EX战斗机升级、萨德反导系统、濒海战斗舰、陆军现代化装备以及信息通信系统升级。但这些装备并不全是“最新款”:
- F-15SA战斗机:四代半战机,性能弱于五代机,但载弹量惊人,适合战略打击;
- AIM-120C8导弹:单价350万美元,射程仅为中国霹雳-15的一半,性价比堪忧;
- 萨德+爱国者防空系统:拦截率被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多次打脸,实战效果存疑。
更讽刺的是,美国军售合同往往“注水”:2017年特朗普时期的1100亿美元订单,最终仅落实145亿美元,其余多为意向协议。
此次1420亿美元中,30%可能用于支付美国顾问费和长期维护,真正的武器成本被严重高估。
沙特为何甘当“冤大头”?五大核心逻辑解密
1. 安全焦虑压倒一切:伊朗的“头顶悬剑”
沙特与伊朗的对抗是中东的主线剧情。仅2025年第一季度,胡塞武装就对沙特发动了23次袭击,而美制“爱国者”导弹的拦截率高达97%,远超其他国家同类产品。
若全面换装非美武器,沙特防空漏洞将扩大40%以上——在生存威胁面前,性价比只能让步。
2. 美沙同盟的“投名状”:政治捆绑高于军事需求
自特朗普时代起,沙特便是美国中东战略的支点。此次军售是沙特对美6000亿美元投资计划的一部分,旨在换取美国对其地区政策的支持,例如对抗伊朗、也门战争合法性背书。
沙特每年78%的军购预算流向美国军工企业,这种深度依赖已形成“路径锁定”。
3. 换装成本高达万亿:体系兼容性的致命枷锁
沙特空军90%为F-15,海军70%舰艇为美制型号。若改用中国或俄罗斯装备,需额外投入1.2万亿美元重建后勤体系,且训练周期长达10年。
例如,中国歼-35若进入沙特,需彻底更换数据链和指挥系统,成本与风险远超预期。
4. 石油美元循环:经济对冲的“安全阀”
沙特将石油美元回流美国,换取政治保护。协议中,沙特承诺投资200亿美元建设美国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并采购谷歌、甲骨文技术服务,本质是将石油财富转化为美国科技股权,对冲油价下跌风险。
这种“避险操作”让沙特在油价低迷时仍能维系财政平衡。
5. 技术垄断与后门风险:有限妥协下的生存策略
尽管沙特担忧美国武器的“后门漏洞”,但其已建立独立加密网络,并限制美方接触核心数据。
同时,沙特采购15%的中国无人机作为制衡手段,例如LW-30激光武器拦截胡塞无人机的成本仅为爱国者的1/100。
但这种多元化仅是战术调整,未动摇美制武器的战略地位。
中国武器的机会与困境:歼-35为何难破局?
尽管中国武器在中东崭露头角(如巴基斯坦歼-10CE在印巴空战中5:0碾压印度阵风),但沙特对歼-35的采购仍面临三重障碍:
- 美国施压:若沙特转向中国,可能失去美军情报支持和地区保护;
- 体系割裂:美制装备与中国系统不兼容,沙特需重建整个作战网络;
- 政治风险:中东国家仍忌惮美国制裁,不敢彻底“脱美”。
不过,长远来看,美国的技术封锁或适得其反。
埃及、阿联酋已开始考察歼-35,若沙特跟进采购,中东可能形成“美制高端+中式实用”的新格局。
中国武器的灵活性(无政治捆绑、高性价比)正成为破局关键。
深层启示:军火交易的本质是“恐惧货币化”
沙特的天价订单,暴露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逻辑:
- 美国的算盘:通过军售捆绑盟友,维系石油美元霸权,同时为军工复合体输血(雷神、波音股价应声上涨);
- 沙特的困境:用金钱堆砌的安全感如同“金条砌墙”,一推即倒。也门战场上,沙特的F-15甚至被胡塞武装击落,凸显“重装备轻人员”的短板;
- 中国的机遇:中东地缘裂痕加深,若能提供“技术+安全”的综合方案,或打破美国垄断。
1420亿美元的背后,是沙特在安全与自主间的艰难平衡,也是美国霸权衰落的缩影。
当歼-35的引擎声在中东响起时,这场博弈或将迎来转折——军火市场从未只是买卖,而是大国影响力的终极角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