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它们”似天外来客
或腾云飞升,或飘然落地
在咫尺舞台,变幻出人生百态
可谓出乎意料又惊喜连连
让我们一起走近
国家级非遗项目木偶戏(邵阳布袋戏)
一起感悟方寸天地的舞台人生
一起欣赏木偶戏耍的独特魅力
中国木偶戏的起源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周代,《列子·汤问》记载了偃师造能歌舞的机械木偶以娱周穆王的传说,被视为早期雏形。汉代百戏兴盛时,木偶开始用于丧葬与娱乐表演,《后汉书》记载了“作傀儡”的记载。唐代傀儡戏已具成熟形态,宋代《东京梦华录》更详述了悬丝、杖头等木偶戏的市井演出盛况,标志着其从宗教仪式转向大众艺术。这一艺术形式以“源于祭祀、兴于汉唐、盛于宋元”的脉络,融合雕刻、音乐与戏剧,成为中华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要载体。
图源:国家图书馆
邵阳布袋戏为中国木偶戏的一个种类,当地俗称“被窝戏”,又名“扁担戏”,是邵阳县塘渡口、九公桥一带最具民间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之一。邵阳布袋戏至今仍继承了六百年前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剧团”
邵阳布袋戏动作快捷灵敏,传统剧目中以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艺人往往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演出讽刺意义的内容,既朴质天真,又辛辣苦涩。邵阳布袋戏的音乐早期以山歌、小调、散曲为主,后逐渐吸收本地的花鼓戏、祁剧等地方戏曲音乐,演出时艺人可根据剧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改变。
邵阳布袋戏古朴新奇,内涵丰富,它将人与木偶联为一体,说唱与表演融会贯通,把人的悲喜愁苦、万千情感通过巧妙的演技,用僵硬的木偶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技巧于一体,独具历史文化底蕴。2006年,邵阳布袋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现年79岁的乡村老人刘永安,出生于邵阳县九公桥镇,是邵阳布袋戏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代表作有《大闹高家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在“戏窝子”长大的刘永安,是刘氏家族的第十八代传人,1977年,随布袋戏著名艺人、三伯父刘恒义正式开始学习邵阳布袋戏。“第一次人家凑了5斤米要我演,手发抖”。1978年,刘永安从三伯父手里接过戏担,从此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江湖生活,脚步踏遍了广西的桂林、河池,贵州的从江、榕江,江西赣州、湖南境内的乡村或集镇等地。
打开台是刘永安的拿手好戏,鼓声干净利落,轻重缓急有序、变化多样,表演细腻、娴熟,刻画木偶人物角色惟妙惟肖,说唱戏文字正腔圆,声音刚劲豪放。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人们的文化视线逐渐转移,布袋戏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野,而刘永安依然却选择了坚守,一直从事着邵阳布袋戏的传承教学、下乡演出、对外交流等工作。至今邵阳县非遗中心已配备了专门的布袋戏传承教室,配置了相关设备,经过“一对一”传承教学、进校园、进景区、送戏下乡等形式,传承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社会从业艺人10余人,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数字化记录,已收集整理传统剧本30余个、曲谱50余个,拍摄视频资料300多分钟、图片3000余张,重点对《青龙山》《关公战长沙》《黄蜂岭》等十多个传统剧目进行数字化记录,为邵阳布袋戏的传承、研究、传播留下了宝贵资料。
2016年国家文旅部实施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2018年刘永安的数字化记录成果,参加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举办“谁在讲述中国故事”放映及主创交流活动,获得“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观众最喜爱影片。
2021年10月第四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暨颁奖典礼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一个人的剧团》从50部入围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荣获非遗影像单元唯一的优秀奖。作为首批国家级传承人记录工程的示范工程,自2016年起,纪录片《一个人的剧团》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跟踪拍摄,刘永安身上的淳朴、坚韧,对布袋戏的坚守、热爱,既是他本人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是当下非遗项目传承现状的共性。
在传承人的接续记忆中
是祖祖辈辈筚路蓝缕
才绘制了顺天应时的文明图景
是十指律动光影交错
才翻转了人间世事的喜怒哀乐
是弦歌竞发三生三世
才昭示了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
祖国壮阔的河山中
传唱着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
非遗的传承
为我们展现了其厚重之美
而非遗人的坚守
让我们也看到了非遗的鲜活生命力
来源|市非遗保护传承研究所
编辑|冯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