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一则消息震动游戏圈,曾获腾讯、快手、英雄游戏投资的成都鬼脸科技,因欠薪断保申请破产重整。

这家曾以黑马之姿闯入二次元赛道的公司,旗下产品《灵魂潮汐》首月流水高达5600万,全球累计收入超1.3亿,却在短短四年内从巅峰跌落至谷底。

这场出道即巅峰,崩塌如山倒的剧情背后,不仅是创业者的遗憾,更折射出二次元赛道残酷的生存法则。



▌高光时刻,差异化突围与资本追捧

2017年成立的鬼脸科技,凭借核心团队来自索尼、完美世界等大厂的背景,从一开始便瞄准了二次元细分赛道。

2021年上线的《灵魂潮汐》以二次元+DRPG(地下城角色扮演)的差异化定位,成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撕开一道口子。



其独特的哥特美术风格、高投入的角色塑造(如独立剧情、Live2D交互)以及轻度化迷宫解谜设计,迅速吸引了核心玩家。

首月5600万流水、海外市场登顶iOS免费榜的成绩,让鬼脸科技接连获得腾讯20%控股、英雄互娱发行支持及快手后续投资,团队规模从50人急速扩张至130人。



彼时的鬼脸科技,被视为中小厂商以小博大的典范。制作人苍崎提出的二次元+X理念,甚至被业内看作挑战头部产品的创新路径。



公司群内一抢就是500元红包的盛况,更是其纸醉金迷时期的真实写照。

▌崩盘伏笔,盲目扩张与失控的三驾马车

表面的繁荣下,危机早已暗流涌动。《灵魂潮汐》的产能诅咒成为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尽管团队扩张至130人,游戏更新却长期停滞于复刻活动+套娃玩法,官方承诺的优化屡屡跳票,玩家社区从催更逐渐演变为愤怒撤离。到2024年,《灵魂潮汐》已从畅销榜消失,营收断崖式下滑。

与此同时,鬼脸科技犯下了更致命的战略错误——同时推进《神隐之子》《代号:弥赛亚》两大新项目。



尤其是耗时四年研发的《神隐之子》,因项目管理混乱、方向频繁变动(如临时要求将2D角色改为3D大地图),最终以iOS免费榜第246名的惨淡成绩收场。

更讽刺的是,资方快手因测试数据未达预期选择撤资,直接切断了公司的输血通道。

“三开项目”的决策,暴露了鬼脸科技对自身能力的误判,一家初创公司试图以不足200人的团队,同时维持老产品运营、两款新品研发,结果却是三线溃败。

▌管理失能,老板神隐与欠薪风暴

如果说战略失误是崩塌的导火索,那么管理层失职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据员工透露,2023-2024年间,创始人苍崎长期不在岗,项目方向由零经验新人主导,部门各自为战。

《神隐之子》的文案甚至交给毫无开发经验的新人主笔,导致剧情与玩法反复推翻重做。



一位疑似从《灵魂潮汐》离职的美术更是在相关信息下直言


资金链断裂后,公司选择弃车保帅,2024年6月起,管理层薪资对半砍,中高层被要求签署无保障欠条并自愿离职;8月后,全员遭遇欠薪、社保断缴。

直到2025年1月,《神隐之子》项目组解散,仅留5人保证上线,此时员工已累计被拖欠3-4个月工资。

这场欠薪风波不仅引发劳动仲裁(部分案件将于4月开庭),更彻底摧毁了团队士气。一名老员工痛心道:“我们曾相信《灵魂潮汐》能改命,但这次连饼都画不出来了。”

▌二次元赛道没有安全区

《灵魂潮汐》证明了细分赛道的突围可能,但DRPG玩法的高门槛与长线内容消耗需求,恰恰成为其后续发展的桎梏。当核心玩家因产能不足流失后,缺乏泛用户基础的弊端暴露无遗。

腾讯、快手的投资让鬼脸科技快速膨胀,但盲目扩编、多线作战反而放大了管理短板。二次元游戏的研发需要精准刀法,而非人海战术。

创始人长期缺位、决策随意性(如临时要求《神隐之子》重做3D模型),凸显中小厂商过度依赖个人领导的脆弱性。健康的公司治理结构,远比天才制作人的标签重要。



根据《企业破产法》,鬼脸科技需在6个月内提交重整计划,但复杂债务、诉讼纠纷可能让这一过程长达数年。尽管其将《神隐之子》安卓发行权转交新兴厂商冰狐游戏,但6.2的TapTap评分与低迷市场表现,难以支撑翻盘期待。

值得深思的是,破产重整在资本市场已成暴利生意(2024年产业投资人平均收益率达188.61%),但这显然与鬼脸员工讨薪无门的困境形成刺眼对比。

当资本游戏与产品初心背道而驰,或许这场崩塌早已注定。

▌活下去,比爆款梦更真实

鬼脸科技的故事没有赢家,玩家失去了优质内容,员工遭遇欠薪,资方投资打水漂。

但它留给行业的,是一份沉重的生存指南,在二次元赛道,光有差异化和资本故事远远不够,精细化运营、敬畏玩家需求、保障团队稳定,才是穿越周期的真正底气。

正如一位玩家在《灵魂潮汐》论坛的留言:“我们愿意等待好的内容,但请不要让等待成为永远。”

*每天推送游戏资讯、新游推荐、游戏杂谈等,带你了解不一样的游戏世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