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乌兰察布5月16日电 (杨春燕)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一场将气候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农业革命正在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通过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这片曾经的“农业荒漠”不仅孕育出年产值数亿元的冷凉蔬菜产业,更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负责人关慧明邀请各国记者共饮食品级生物杀虫剂。环球网供图
5月15日,在位于乌兰察布察右前旗的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负责人关慧明向来自19个国家的23名外媒记者展示了这片土地的蜕变密码:北纬41度的特殊地理位置与1400米平均海拔,造就了冬冷夏凉的独特气候。30年前被视为农业发展障碍的气候特征,如今通过科技赋能,已成为西兰花、洋葱等喜凉作物的“天然温室”。关慧明表示,1999年起,当地开始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并联合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在高产技术、良种培育、绿色防控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多个品种的冷凉蔬菜实现亩产的跃升,如洋葱亩产从7000斤升至14000斤,并形成八大产业带,每年夏季稳定供应北京等地的“菜篮子”。机械化种植和科学管理技术的应用,保障了农户的收入,更实现了产量与生态的双重提升。
外媒记者在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内的越冬温室大棚进行拍摄。环球网供图
在工作站的智能节水灌溉示范区域,土壤中的传感器芯片正实时传输作物需水数据。关慧明介绍,这套由中国科研团队研发的智能系统,通过精准调配水电资源,在传统滴灌基础上再提升30%节水效率。“北方地区地下水位较低,数字化节水技术有效破解了水资源短缺难题。”
在越冬温室大棚里,一款可安全饮用的生物杀虫剂吸引了各国记者的注意。“这是我们工作站的重要突破,该款食品级的杀虫剂目前已在坦桑尼亚等国成功应用。”关慧明端起稀释后的杀虫剂,邀各国记者共饮:“(让我们)为科学进步举杯!”
外媒记者在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听取关慧明讲解。环球网供图
老挝通讯社记者普劳万(Phoulavanh)参观后对人民网记者表示:“这种将气候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模式极具启发性。”他多次提及技术创新带来的震撼:“特别是关慧明团队研发的无害杀虫剂技术,既能保障食品安全又降低环境负担,这正是老挝农业急需的解决方案。”
他坦言,虽然初期可能需要较大的投入,但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既能保障民众健康,又可创造经济效益,值得推广。“我们应当邀请中国专家指导,在相关领域加强合作。”他认为,中国在智能灌溉、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的技术突破,通过“技术输出+跨国合作”模式,可以为其他亚洲国家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内的1号越冬温室大棚。人民网 杨春燕摄
智能化节水灌溉胡萝卜试验示范田的数据采集装置。环球网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