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这么多的需求,口袋里的钱多了,需求也就多了。”
今天聊到哪里算哪里。
熟悉我的朋友都清楚,我是2010年入行教培行业,在少儿口才培训机构里做线上市场。
然后2012年开始进入国内排名前五的大型连锁国际教育机构里做市场营销,用4年的时间,从一线专员做到中层管理和中心负责人。
随后在2016年初辞职创业,几经转型之后,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主要是辗转于全国各地给机构搭建精细化数据管理体系。
由于我自身经历的原因,深学邦刘一一会把整个教培行业分为4类,一是学科培训,一是国际教育,一是职业教育,还有一是素质教培。
前两者属于不同阶层的教育刚需!对于创业者而言,除了资金投入之外,还要有很强的教研能力和专业门槛。
也就意味着,这两块领域,并不是谁想进就能进来创业的领域。
同样的,职业教育因为其获客难度大,并且非常依赖核心关系人脉资源,所以一般人也不容易入行创业。
站在这个角度,我个人反观整个行业,创业门槛最低,创业者最鱼龙混杂,上下游产业链花样最多,可选项目品类最全……
一切除专业和金钱之外的行业之“最”,都可以颁给“素质教培”。
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人在讨论的教培行业,更集中针对的是素质教培行业。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全中国素质教培机构是最多的!养活的上下游产业链也是最多的!
恰恰,过去的10来年,素质教培因其创业门槛低,包括加盟在内的创业方式多样,导致整个领域早早进入“产能过剩”境地。
供给侧不做系统性改革和风险出清,行业内卷就不可能结束。
而风险没有出清,内卷没有结束,就必然不会再有专业投资机构和民间投资人愿意涉足进来。
并且,对于还在继续经营素质教培机构的你而言,信心也将长期受到打击。
说白了,之前尽管绝大多数素质教培机构机构(包括全国连锁经营机构在内)本身经营就是亏损的,但因为民间投资活跃,使得加盟等模式可以创收,抵消经营风险。
我们自然也就能够看到整个行业还能入眼。一旦没有民间投资人进入,加盟、体系输出等商业模式不能创造收益,那再大的连锁机构也能快速现出原形。
其二,消费能够提振,核心在于收入稳定提升!这个堵点没有打通,包括学科培训、国际教育、职业教育等在内的所有教培机构,都将进入业绩相对下滑的境地。
只是素质教培的下滑会更快和更剧烈!毕竟它们真不是家长眼中的刚需。
还有,如果你有留意就会发现,双减后时代的各地政策,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极大的提高素质教培机构的合规成本。
尤其是5月1号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成为素质教培机构长期悬在头上的利剑。
这份解释,我们看起来针对的是整个教培行业,但其实重灾区是素质教培。
为什么这么讲?只说3点,一是只有素质教培才存在耗课难的问题;二是教育行业倒闭跑路的机构,集中在素质教培领域;三是素质教培机构是全中国数量最多,最难治理和规范的领域。
仅凭第一点,就直接把教培行业的三六九等拉开了差距。
我之所以讲行业正在进入“信心修复期”,说白了就是讲给素质教培机构老板听的。
今年以来,身边不少老板都在关还是不关的决策中犹豫徘徊。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主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退出;更有一些企业主目前已然陷入现金流断裂的境地。
对于上述两种情况,我觉得至少都算是得到了一种解脱!那些还在继续经营机构的企业主,才是最痛苦的。
想往前走一步,又怕鸡飞蛋打;不往前走吧,也撤不出去。他们才需要认真的修复一下自己的行业和创业信心。
最后我得陈述一下,我不是在唱行业悲观论,也不是看衰行业,而是在重申,既然大家都犹豫不决,是不是意味着谁先做出决策,谁就可能胜出?
如果确定要继续经营下去,就得从降本上找出路,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破内卷的唯一法门就是降本!
谁先降本,谁就能比竞争对手活得久,活得长,见得多!活久见就是这么来的。
对于这些机构而言,你只需要跑赢机构周边方圆3公里的其他素质教培机构就行,在成本上稍微甩开一点距离,你的机构可能就活下来了。
至于不想继续经营下去的机构呢?我简单直接的态度就是:越早越好!早撤,亏得少一些,晚撤,亏得越多。
把耗课的时间周期和成本投入,以及退费(或者找第三方耗课成本)核算清楚,就能快速得出结论。
纠纠缠缠,犹犹豫豫,没有出路……
就深学邦刘一一个人的判断,素质教培领域的风险出清,起码还得几年的时间。
我再说一个消息:今年开始,全国各地的国际教育机构业绩也有一定幅度的下滑,目前还未见到向好的迹象。
这种情况,在疫情、双减等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是不曾出现过的。
我一度以为,这个领域是不容易受到冲击的!看来还是低估了。
这意味着什么?我就不展开了。【内容版权归属:深学邦刘一一,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