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5月16日讯2025年的考研战场上,一群吉利学子以笔为刃,以纸为盾,在星辰与晨光的交替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中有人用实践反哺理论,有人从失意中重拾信念,有人在优秀同辈的激励下打破桎梏……今天起,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

本期为考研成功学子风采展示第一期,我们邀请到彭向宁、敬海燕、李雨荨三位学子。彭向宁进入电子科技大学,敬海燕圆梦四川大学,李雨荨跨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今天,让我们走进他们,感受他们的坚持、破局与蜕变,共同聆听奋斗的声音,见证青春如何因拼搏而熠熠生辉。

彭向宁:跨专业考研 用代码与努力叩开985高校大门


个人档案:

彭向宁,吉利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1级人工智能(本科)1班学生,跨专业考研进入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在校期间,获202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 ROBOCUP 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省级三等奖等7项竞赛奖项;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二手商品分拣系统”等创新项目;连续三年获校级奖学金,获评“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三好学生”等称号。

彭向宁考研箴言:“拒绝‘假装努力’,每天问自己:是机械刷题,还是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竞赛狂人,到跨考叩开985高校大门的逆袭者,彭向宁用四年时光在吉利学院演绎了一场关于“破界”与“深耕”的故事。

2021年初秋,当彭向宁拆开吉利学院录取通知书时,这个来自广东的青年在日记本上写下:“这里不是终点,而是认知升级的起点。”在人工智能专业的第一堂专业课上,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对智能系统的原始热情。大二起,他投身智能车、机器人等竞赛,在实验室日夜鏖战。一次电赛中,他负责的云台控制因算法参数调试失败最终获得省级三等奖,却让他意识到:“技术不是孤立的代码,而是系统化的工程思维。”赛后,他重新梳理PID控制原理,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反复优化硬件协同逻辑,最终在机器人大赛中带领团队斩获国奖。“竞赛不仅是技术的试金石,更是心性的磨刀石。”备赛时老师们带着团队进行无数次通宵调试、跨学科协作的经历,锻造了他解决复杂问题的韧性,也为跨考通信工程埋下伏笔。

“通信是血管,AI是血液中的智慧基因。”彭向宁选择电子科大,正是看中其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实力。他坦言,考研不仅是学历跃升,更是学术理想的延续——导师的研究方向与他的职业规划相契合,未来计划深耕“智能机器人控制”领域,将算法嵌入硬件系统,实现工业场景的无人化突破。

敬海燕:圆梦四川大学的逆袭者,是爱与自律的双向奔赴


个人档案:

敬海燕,吉利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2021级运动康复(本科)4班学生,考研进入四川大学体育教学专业。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获得者、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担任班长、体育与健康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体育与健康学院学生党支部纪检委员等职务,工作期间获得优秀团干事、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干部标兵等荣誉;带领班级在五四评优中获得红旗团支部、示范团支部、活力团支部等多项荣誉。在党建工作中组织活动,其中康复驿站成为院级优秀志愿活动,参与人数超2000人。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比赛,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校级奖10余项,院级奖20余项。

敬海燕考研箴言:“选择大于努力,但努力才能让选择有意义。屏蔽杂音,专注脚下的每一步。”

2021年,拖着行李箱站在吉利学院门口的敬海燕,还只是个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又迷茫的小姑娘。四年来,她协助辅导员,带领班级取得“红旗团支部”“活力团支部”等校级集体荣誉。“她总说‘班级是我们所有人的家’,可我们都知道,她才是那个永远撑伞的人。”敬海燕室友感慨地说。

备考期间,敬海燕结合自身情况,采用了“碎片时间学习法”:午休间隙背单词,训练课后用运动手环定时刷题,甚至把专业知识点录成音频在晨跑时听。如今,扉页上她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致四年前那个勇敢举手的女孩:你看,光真的会来。”

临别之际,敬海燕分享了成长心得:“把‘我做不到’换成‘我试试看’。当年我连上台说话都发抖,是辅导员那句‘你眼里有光’支撑着我,推着我往前走。”在镜头之外,这个总是笑称自己“普通”的姑娘,早已用四年光阴诠释了最不普通的青春定义:所谓光芒,不过是无数个深夜的坚持。所谓优秀,不过是平凡人把“不可能”写进日程表的勇气。

李雨荨:扎根于内心的北外梦 从“不敢想”到“终抵达”


个人档案:

李雨荨,吉利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2021级英语(本科)2班学生,考研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笔译专业。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曾获三好学生、优秀团干事、一等奖学金等荣誉,并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上台发言;获2023“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四川省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英语组阅读赛项银奖、写作赛项铜奖;积极投入志愿服务活动,参加了三下乡和大运会等志愿服务活动。

李雨荨考研箴言:“屏蔽质疑,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是你热爱的,每一步都会充满力量。”

当李雨荨看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拟录取通知时,四年大学时光如胶片般在脑海中闪回——那些晨光熹微时背诵的英文篇章、深夜台灯下泛黄的专业书页、大运会赛场外被汗水浸透的志愿者服……“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是她平凡中的破茧之路。

“时间永远不够用。”这是李雨荨对备考最深刻的感受。为了高效学习,她找到一位北外学姐制定每日计划,密密麻麻的十几项任务填满日程表。面对压力,她选择“只关注当下”:每天只想完成当天的计划,不去想还有多少没学完。排队安检时,一位三四十岁的中年考生让她豁然开朗——追求梦想与年龄无关,只要出发,永远不晚。

回顾来路,李雨荨对吉利学院充满感激,她也想对备考期间无私帮助她的老师同学道一声“谢谢”:“他们的支持,是我暗夜里的微光。”李雨荨的故事,是关于热爱的胜利,更是普通学子“破茧成蝶”的缩影。她用行动证明:起点从不定义终点,只要心怀信念,平凡亦可书写不凡。

在吉利学院,这样的故事从未停止,因为每一份炽热的梦想都值得被托举到更高的天空翱翔。真正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吉利学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