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5月15日,一则讣告在网络上传播,瞬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29岁的摄影师杜炎军(网名:蟹堡王)被找到,不过是他的遗体,从4月24日失踪以来,已经过去20天左右的时间了。
据悉杜炎军的遗体是在峨眉山金顶下的悬崖底部发现的,那个位置一般人很难到达,最终警方判定为自杀。
不过一些知情人表示杜炎军是一个十分积极乐观的孩子,怎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了解自己呢?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细节呢?
最后的旅程
4月24日凌晨5点,根据监控画面显示,杜炎军从峨眉山金顶酒店出发,带着相机和三脚架,独自走向悬崖观景台的方向。
此后他再未归来,朋友回忆,他此行的轨迹始于南京,途经云南丽江,最终抵达峨眉山。
旅途中,他仍像往常一样分享摄影作品,甚至在失联前一天(4月23日)将金顶日出的照片发给好友,请求帮忙修图。
这些细节让朋友难以相信,他会以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生命。
4月24日,酒店工作人员发现他未退房,行李和电脑仍留在房间内,随即报警。
警方通过监控锁定其活动范围,但金顶地势险峻,悬崖下方深达数百米,救援工作异常艰难。
虽然说搜救人员才在崖底找到他的遗体。由于地形复杂,遗体至今未能运回,警方初步判定为自杀。
“乐观的孤独者”
杜炎军的离世,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在朋友眼中,他热情、乐观,是南京摄影圈的“暖男”。他常与好友自驾川藏线,分享旅途见闻,甚至计划五一后办理护照出国旅行。
社交平台上,他的动态充满对生活的热爱:石臼湖畔的孤树、香格里拉的星空、川藏线的风雪,这些画面曾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然而,光鲜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孤独,根据知情人士爆料,杜炎军自幼父母离世,母亲改嫁后与他断绝联系,堂叔也对他不闻不问。
近乎“孤儿”的成长经历,迫使他早早学会独立。
在日常生活中,杜炎军也是十分低调的人,即使是已经失业半年,生活上变得拮据,但是他从来不麻烦别人,这种隐忍,或许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对于杜炎军到底是自杀还是不小心失足,在网络上也引起了讨论,毕竟他拍摄的位置不是特别安全。
尽管警方判定为自杀,但朋友们始终存疑,他们认为,杜炎军没有留下遗书,且失联前行为毫无异常。
按照4月23日还在规划未来行程,甚至给云南的朋友寄去鲜花饼,有人推测,他可能是在拍摄危险角度时意外失足。
然而,峨眉山金顶的“自杀历史”让这一猜测显得脆弱,早在2015年,一名湖南游客林某某曾在同一地点请人代发短信后跳崖,其遗言提到“脑中常有杀人念头”。
近年来,景区为防轻生事件,在摄身崖加装玻璃墙、增设警示标语,并安排专人值守,但仍未能阻止悲剧重演。
当地救援人员坦言,金顶悬崖下方直达700多米深的谷底,一旦坠落,生还几近于零。
杜炎军的简介自称“不知名摄影爱好者”,朋友却认为他的作品“足以做壁纸”。然而,艺术理想与生存压力的矛盾,或许是他难以逾越的鸿沟。
失业半年的他,在竞争激烈的摄影行业举步维艰。他曾自嘲为“石臼湖的王”,镜头中那棵孤独的树,仿佛是他内心的写照,就像是遗世独立,却无人倾听。
南京摄影圈的朋友悼念他时提到,杜炎军曾默默陪伴抑郁的友人度过低谷,自己却将痛苦深埋心底。这种“保护色”让他成为他人眼中的太阳,却无法照亮自己的黑夜。
还有细心的网友发现,杜炎军的内心其实十分孤独,从他站在阳光下的角落里就能够看出来,如今的他心里应该特别的累。
杜炎军的悲剧,撕开了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的冰山一角,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其中青壮年占比最高。
而像杜炎军这样“表面乐观”的隐性抑郁者,往往更难被察觉。
佛教经典《阿含经》曾记载,佛陀教导弟子对轻生者应“全心帮助,化解矛盾,供给保障”。现实中,全国多地已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但社会对心理问题的认知仍显不足。
杜炎军的朋友在讣告中呼吁:“愿他的离开能让更多人关注身边那些‘微笑的绝望者’。”
29岁的杜炎军,最终与父亲“团聚”于另一个世界。
他的故事,是一曲理想主义者的挽歌,也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希望他一路走好,来生不再痛苦。
参考信源:
南京摄影师峨眉山旅游失踪,警方回应:正在调查!
峨眉山失联29岁摄影师确认坠崖身亡,警方判断系自杀!朋友心痛发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