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无任何不良引导,观点仅供参考。
在《庄子·人间世》中,颜回与孔子关于"心斋"的对话犹如一泓清泉,在两千年的时光长河里,持续涤荡着世人蒙尘的心灵。
原话是这么说的:“人间志,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何为“心斋”?所谓心斋,即心灵之斋戒,一般斋戒是戒酒肉,心斋则是不听不思,达到精神的虚静。
这句话里,其实包含了修道、修心的三大境界,分别是“听之以耳”“听之以心”“听之以气”
也就是说,你要是志向修道的话,第1个要「用耳朵去听」,去听各种天籁,大自然的声音,鸟语、蛙鸣、风雨声。但是用耳朵去听,会有局限性,你只能听到各种表面的振动,很多声音都是杂音和噪音;
第2个你要「用心去听」,听从你内心的声音,遵从你内心的想法,真正为自己而活,向内求。但用心去听,也有局限性,因为是人就会有私心,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贪念、渴求。
最后是「用气去听」,想象自己是一团气,是天地万物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宇宙融为一体,去听一切正气,养浩然之气,此时心中才会有静气,没有任何杂念,那才是完美的。
可以说,这种从"听之以耳""听之以心",再到"听之以气"的修道次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觉知体系」
这不仅是对感官功能的哲学思辨,更是对现代人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心灵澄明」的深刻启示。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三个递进的生命维度时,会发现庄子早已为困顿的现代人指明了通往心灵自由的幽径。
本文就从这三大维度,掰开了,揉碎了,带大家来一一深入拆解:
一、听之以耳:感官世界的迷障
一个可悲的真相和残酷的事实是,现代人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耳畔充斥着社交媒体的提示音、短视频的喧哗声、各类资讯的轰鸣声。
我们的听觉系统如同24小时运转的雷达,不断接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声波刺激。
这种表面的"听见"往往停留在声波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的物理层面,就像庄子所说"耳止于听",感官接收的只是声音的物理属性而非本质内涵。
在数字时代,人们的听觉功能正在发生异化。地铁上戴着降噪耳机的青年、餐厅里各自刷着短视频的食客、会议中不断查看消息提醒的职场人,都在经历着"听而不闻"的集体困境。
一项神经科学研究显示,持续暴露在碎片化声音环境中的人群,其前额叶皮层的深度思考区域活跃度明显下降。这印证了庄子对感官沉溺的警示:当耳朵被纷杂声浪俘获,心灵就会失去自主性。
那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突破感官迷障,核心是需要建立「觉知的"防火墙"」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禅修者以莲花手印隔绝外缘的形象,正是对感官收摄的生动诠释。
而现代人则可以通过定期数字断食、设立专注时间段、培养单一任务处理能力等方式,让听觉回归其本真功能——不是「被动接收器」,而是「主动选择的感知门户」
当然最核心的要学会接下来的两大心法:“听之以心”“听之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