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诺罗夫在2025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果发布会上演讲

尊敬的各位同仁、各位来宾:

今天,我希望与大家分享我对上海合作组织(SCO)国家科幻产业现状与潜力的思考,并探讨其在中亚地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科幻不仅展现了我们对未来的独特理解,还促进了文化交流、技术进步和创新实践。因此,探讨科幻如何成为推动地区变革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上合组织国家科幻产业的现状与潜力

上合组织国家拥有巨大的科幻产业潜力,但由于基础设施不足、资金匮乏以及区域间协作不畅,这一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然而,从中国和印度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塔吉克斯坦,成员国的文化多样性为创作独特风格的科幻作品提供了沃土,这些作品有望在全球舞台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在科幻领域,特别是在文学和电影方面,已取得显著突破。2025年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上,我们见证了过去五年内,北京在原创内容创作、产业研究、人才培养、科技与影视融合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刘慈欣的小说《三体》成为全球畅销书,电影《流浪地球2》票房突破6.04亿美元,并由亚洲首个提名奥斯卡视觉特效奖的工作室BaseFX制作。北京市市长殷勇在开幕式上表示,北京已将科幻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目前已汇聚超过800家科幻企业,年产值达480亿元人民币。首钢园作为北京科幻产业集群的核心枢纽,正迅速发展,为上合组织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

印度同样在积极推动科幻产业发展,电影《巴霍巴利王》(Baahubali)等不仅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评价,还展现了科幻元素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尽管资源有限,中亚地区也在不断孕育本地科幻项目,如哈萨克斯坦的动画《钻石剑》(Diamond Sword)受突厥史诗启发展开创作,乌兹别克斯坦的“魔盒”(Magic Box)工作室正在探索虚拟现实技术。

然而,中亚地区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基础设施薄弱。例如,乌兹别克斯坦仅有两家专业视觉特效工作室,而印度已有150家。其二,书籍发行量偏低。乌兹别克斯坦的科幻书籍印数仅为500到1000册,而中国通常达到万册。其三,出版渠道受限。90%的中亚科幻作家需在国外出版。其四,制作预算匮乏。中亚电影的平均预算为100万美元,远低于好莱坞电影,如“漫威”系列影片2亿美元的预算。

二、中亚地区的成就与挑战

目前,科幻早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成为技术进步、文化交流和新思想的重要推动力。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如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我们可以看到科幻产业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影视与文学产业上持续拓展,印度则不断将科幻元素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作品。在中亚地区,尽管面临许多挑战,原创项目的初步出现标志着这一地区的科幻潜力正在逐步被发掘。

主要挑战之一是专业人才的短缺,这直接限制了高质量科幻作品的创作及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当前亟需通过发展教育项目并营造有利于新生代人才成长的环境,来促进产业的长远发展。

三、本土文化与全球趋势的融合

上合组织国家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本地文化与全球科技趋势有效融合,这为创作既具有全球吸引力又富有本土特色的作品提供了独特机会。例如,中国的《三体》影视剧采用了西方叙事结构,但依然保留了儒家价值观,使其既具有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又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印度电影《梵天神器》(Brahmastra)则通过将古老神话与高科技角色相结合,展现了本土文化如何与现代科技元素深度融合。

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的科幻小说《克孜勒库姆2145》(Kyzyl-Kum 2145)和乌兹别克斯坦对咸海生态灾难的科幻解读,都是本土文化与全球叙事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四、迈向全球认知的路径

为获得国际认可,上合组织国家的科幻产业不仅要发展文学与电影,还需引入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最新技术。

为此,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并搭建人才培养与项目推广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举办科幻节、竞赛以及设立创作实验室,支持年轻创作者的成长,将为产业注入新活力。下一步,上合组织国家可以考虑搭建国际平台,分享经验、激发灵感,并鼓励成员国积极参与如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科幻星球”大赛等全球性活动,从而提升地区科幻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五、新兴技术与国际合作的作用

推动科幻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新技术、人工智能(AI)和国际合作。AI技术可以在特效、虚拟现实(VR)、互动剧情等方面开辟创作的新维度,正如昨日开幕式所展示的,我们已步入科幻与现实交汇的新时代,这揭示了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

截至2023年,上合组织国家在科幻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仅占12%。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成功的合作案例,如聚焦太空贸易的中哈伊联合制作的电影《丝绸之路2.0》(Silk Road 2.0),以及俄印合作的游戏《加加林对维克拉姆》(Gagarin vs. Vikram),展示了双方在科技与创意领域的深度协作。

若要在全球科幻界占据一席之地,上合组织国家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搭建作家、编剧、艺术家和游戏开发者的交流平台;其次,投资数字技术、编剧、动画和特效等教育项目;再次,举办科幻节、竞赛并设立创作实验室,推广本土作品;最后,通过政府和私营资本支持VR、电影等创新项目,推动产业的长远发展。

六、AI技术在全球科幻产业中的融合

人工智能(AI)为科幻产业,尤其是文学、影视和游戏领域,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在中国,神经网络已被应用于剧本创作,为故事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在印度,AI技术则被用来创作独特的影片配乐,为电影增添了别具一格的音效。与此同时,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结合,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沉浸在虚拟科幻世界中,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界限,提升了互动性和沉浸感。

七、中亚在全球科幻产业的未来

中亚凭借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有望成为全球科幻产业的重要力量,未来可能成为“草原科幻”①的诞生地。哈萨克斯坦的科幻小说《克孜勒库姆2145》入选亚马逊Kindle气候科幻前十,而乌兹别克斯坦的虚拟现实项目《撒马尔罕3000》(Samarkand 3000)则入围了2023年威尼斯沉浸展。吉尔吉斯斯坦的《玛纳斯:宇宙史诗》(Manas: The Cosmic Epic)在Kickstarter平台筹资了12万美元,展现了这一地区科幻创作的潜力。

此外,中亚的“硅草原”(Silicon Steppe)②正崛起为新的科幻中心。在合拍电影方面,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和阿联酋联合制作的《腾格里的孩子》(Children of Tengri),预算达1500万美元。科技创新方面,SteppeNFT数字艺术平台以突厥文化为灵感,推动了该地区的数字艺术发展。在生态未来主义方面,Aral-Futures Festival携手NASA与Sberbank举办气候科幻黑客松③,体现了中亚在全球气候科幻领域的潜力。

中亚还在努力强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打造“丝绸之路×科幻”的新模式。例如,乌兹别克斯坦的《阿拉尔3000》(Aral-3000)是一款结合古代水利系统的末世题材MMO游戏;《腾格里2035》(Tengri-2035)则是基于突厥神话的AI叙事平台,由哈萨克斯坦与阿里云合作开发;塔吉克斯坦的《数字苏菲》(Digital Sufi)通过AI呈现鲁米诗歌启蒙主题的网络漫画,已在Telegram上吸引了百万订阅者。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23)报告,融合神话与科技的科幻项目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吸引高达70%的国际投资。中亚地区的独特文化和科技融合正逐步成为全球科幻产业的重要新兴力量。

结语

上合组织国家拥有巨大的科幻产业潜力。要释放这一潜力,我们需要创建发展平台、加大技术投资,并加强国际合作。人工智能的深度参与将为科幻创作开辟新的边界。凭借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技术优势,中亚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内成为全球科幻产业的重要枢纽。

预计到2030年,上合组织国家有望占据全球科幻市场的25%份额(目前为7%)。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知识产权;其次,将中亚打造成跨文化创作的实验室;最后,将人工智能视作合作伙伴而非威胁。

科幻,正是新时代的“丝绸之路”。让我们携手共进,铺设这条通向未来的道路!

演讲者:弗拉基米尔·诺罗夫(Vladimir Norov),中亚人工智能协会主席、前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前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部长。

译者:林雪琪,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科幻文学、科幻传播及比较文学。

注释:

① “草原科幻”是演讲者提出的一种未来新型科幻文学流派,它以中亚独特草原文化与历史为背景,融合科技幻想元素。这一概念源于中亚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代丝绸之路的多元文化交流、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以及独特的精神信仰等元素,为科幻创作提供了深厚底蕴和独特视角。

② “硅草原”这一说法借“硅谷”的概念,“硅”字代表了高科技产业,“草原”则是指中亚地区广袤的草原,以此来形象地指代中亚地区逐渐兴起的科技、数字产业以及科幻等领域的发展态势。

③ “黑客松(hackathon)”又名编程马拉松是一项源于黑客社区的活动。参与者包括程序员、图形设计师、UI/UX设计师、项目经理等软件行业从业者,他们紧密合作,在数天至一周内集中开发某个软件项目。

本文为弗拉基米尔·诺罗夫参加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演讲稿。

拟刊发于《世界科幻动态》2025年第1期,以最终印刷稿为准。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欢迎分享转发,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世界科幻动态》稿信息





排版:沈 丹

编辑:林雪琪

审定:李红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