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美国和也门胡塞武装的战斗趋势来看,至少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也门胡塞武装持续一个半月的打击在本月初戛然而止。
更让人意外的是,尽管强如美国面对胡塞武装的声声炮弹,并没有占到什么优势,不仅如此老美还因为打的这一仗,搭进去了不少的资金,如果继续打下去,或许就可能把美国拖入又一个战争泥潭。
再看红海这仗,打得轰轰烈烈,收场却静悄悄,美军一声令下,数月干戈戛然而止,这哪是凯旋,分明是紧急避险!这也让人奇怪,老美是如何被技术不如自己的胡塞武装牵制住的?他们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次美国撤兵的号角,吹得是又急又响,连铁杆盟友以色列都蒙在鼓里,事后一头雾水。白宫这步棋,透着一股子“事出反常必有妖”的味道。
明面上说是战事告一段落,可谁都看得出来,这更像是一脚急刹车,背后定有难言之隐,毕竟,之前那股“不把胡塞武装彻底干趴下誓不罢休”的劲头,可还热乎着呢。
想当初,美国人可是信心满满,又是B-2隐轰进驻印度洋基地,又是增派航母打击群和反导系统,摆出一副“火力全开”、非要把胡塞武装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其日益壮大的防空力量连根拔起的架势。
这场一度以“莽骑兵”为代号展开的行动,光听名字就知道,透着一股子势在必得的狠劲儿,可谁能想到,这剧本写得再好,战场上的演员却不按套路出牌,现实,狠狠给了五角大楼一巴掌。
此次行动中最让美军脸上挂不住的,恐怕就是自家那些高精尖的宝贝疙瘩,在也门上空丢了面子,F-16战机屡屡在导弹雨中狼狈规避,这也就罢了。
可连号称雷达难以捕捉的F-35隐身战机,也差点被胡塞的“土制导弹”给“亲密接触”,飞行员据说只差毫厘便机毁人亡,这惊险一幕,可把F-35那层耀眼的“隐身光环”给戳了个大洞。
这也让外界纳闷,F-35不是有隐身涂层,还有顶级的电子战系统吗?怎么就被技术相对落后的胡塞武装给威胁到了?
其实这关键就在胡塞那套“游击队式”的打法,他们的防空导弹,跟打地鼠似的,打了就跑,美军卫星再厉害也难锁定。
更有说法是,他们用了些非主流的制导方式,比如被动红外或简陋遥控,专克美军那些高大上的探测预警系统,F-35再先进,也得提心吊胆,毕竟隐身战机因短暂开启弹舱暴露而被击落,以前也不是没发生过。
而倒霉的不光是空军,海军的“哈里·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也是流年不利,部署期间,F/A-18“超级大黄蜂”舰载机跟下饺子似的掉了好几架,其中一次还是航母为了躲避胡塞武装火力攻击而急转弯时发生的,不仅如此航母本身也没消停在其他海域跟商船玩起了“碰碰船”,不得不临时退出部署回厂维修。
更离谱的是,还发生过自家巡洋舰把自家F/A-18给错误击落的乌龙事件,这一连串的背运事儿,虽不全是胡塞直接攻击所致,但在冲突的节骨眼上发生,真是让人脸上火辣辣的。
要说这次行动谁损失最惨,无人机部队第一个举手,几个月下来,尤其是后半程,美军那些宝贝疙瘩MQ-9“死神”无人机,一架接一架地被胡塞武装用各种法子揍下来。
这些玩意儿,单价贵得咋舌,飞得又高,本以为高枕无忧,结果损失数量竟然占到美军该型号总装备量的约百分之七,几亿美元就这么打了水漂,连个响儿都没听见。
装备损失只是冰山一角,烧钱的速度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据估算,光是一个月的高强度行动,美军扔出去的武器弹药就价值差不多十亿美元!这还没算上战机、无人机的折损,还有航母那些大家伙每天天文数字般的运行开销。
可这么大把的银子撒出去,换来了啥?美国自家情报部门的评估都说,胡塞武装的实力根本没伤到元气,人家恢复起来快得很。
胡塞武装的领导层照样有效运转,继续对着红海商船和以色列方向发射导弹、无人机,袭击的烈度也没见怎么减弱。花了大价钱却没办成事,华盛顿内部自然也炸了锅。
军方一些高级将领早就嘀咕了,为了对付一个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的地区武装,把那些原本要留着应对所谓“大国竞争”的精确制导武器和“萨德”这类先进防御系统都给砸进去了,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这种内部的掰扯,也让这次行动的战略定位显得愈发尴尬。
眼瞅着前线窟窿越来越大,后方烧钱的窟窿也堵不住,国内外的埋怨声更是压不住了,时任总统特朗普最终还是拍板:不打了,停!对外当然要挽回点面子,宣称是胡塞武装同意不再威胁航运,美方取得了“胜利”。
可明眼人都清楚,真正让白宫按下暂停键的,还是战场上那块难啃的硬骨头和国内的重重压力,就连后来有人提议,在红海搞个双航母演习,“风风光光”地庆祝胜利,都没能获得批准,可见这“胜利”的成色有多足。
胡塞武装对停火的回应很有嚼头,不打过往船只是可以,但他们的头领说了,这不代表就会放弃支持加沙的巴勒斯坦民众,更不会停止向以色列发射导弹。
实际上,停火协议刚签,导弹就又奔着以色列去了,连本·古里安国际机场都敢碰,这摆明了是说,红海这点事儿只是个小插曲,他们真正要搅和的,是整个中东的大棋局,特别是巴以冲突这个核心。
以色列能乐意吗?当然不,挨了打,自然要放几句狠话,甚至扬言要报复。而从联合国的视角看,能暂时消停下来,总归是给那个乱成一锅粥的也门和平进程,争取到了一点喘息的机会。至少,大家又能坐下来谈谈了,虽然前路依旧漫漫。
这么一折腾,美国在红海的这番军事介入,最后活像一场砸了重金却没捞着啥明确好处的“烂尾工程”。起初气势汹汹,重兵压境,先进武器恨不得全用上,以为能速战速决,谁承想,一头扎进去,才发现是个技术意外、非对称挑战和战略资源错配交织出来的泥潭。
这次,怕是又给全世界提了个醒:现代战争这东西,真不是光靠技术代差就能玩得转的,再牛的强国,碰上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对手,也可能栽跟头,落得个战术上狼狈、战略上尴尬的下场。
红海之上这场短暂而闹心的烽烟,最终只留下了一张巨额的账单,和一堆关于力量的局限性与战略得失的沉重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