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文汇报》报道了

《从“被管”到伙伴,企业感受在变》

其中关注到

闵行所作的 监管改革实践

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刊于2025年5月13日文汇报头版要闻

让执法者成为营商服务的重要一环,这或许是上海营商环境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近期公布的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中,近半数任务都与提升监管的精度、温度和质效有关。

在上海各区,已涌现出了一批让企业既“无感”又极有获得感的监管改革实践,从基本碰不到监管人员的餐厅、被允许上街展示的非遗小铺,到为商户们上英语课的城管、为保护品牌而努力压缩“举报产业”空间的执法者,基层中越来越丰富的“执法即服务”的故事,正以另一种面貌重构政企关系,让企业从被管理的对象转化为营商环境的共建伙伴,为超大城市的治理写下新的注脚。

优化无感监管:从人盯人到数字化

位于七莘路上的连锁川菜馆眉州东坡餐厅,基于AI视觉的联网摄像头正在时刻观察着后厨的一举一动,从厨师有没有规范戴帽子、砧板有没有生熟分离,到菜品切配是否卫生、深夜有没有鼠类匆匆而过……数字化手段已经取代上门执法,成为日常检查的主要方式。

谈到这一变化,店长张建丽说,原先,执法人员每周都会来餐厅检查一两次,每次店里都担心顾客会因此受到打扰,或者感到担心。改为智能摄像头监管后,执法人员现在已经基本不会再到现场,这就把对于经营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互联网+执法”虽然隐身,但并不缺席——监管人员依然可以及时发现后厨的各种细小问题。事实上,执法人员来得少了,但提醒的电话却多了。而对于他们远程定位的问题,店里也是心服口服。

这是闵行区正在建设的“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体系的一个末端。迄今,这张网络已延伸到超过2100家餐饮主体,形成了“预警—指导—处置”的闭环。闵行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科科长耿雪菁说,借助该体系,今年已查找出各类隐患1600余处,及时给出提示或合规建议,“这推动了行政检查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来自本市市场监管部门的信息表明,今年他们的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从之前的规范检查行为,转入进一步提升检查质效。用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彭文皓的话说,要用两个“清单”,做两个“减法”:也就是用“无事不扰”检查事项清单给检查内容“做减法”,用“无感监管”检查对象清单给优质企业“做减法”。前者就像一份检查内容白名单,列入的事项将更多转向“智能查、触发查”,“互联网+明厨亮灶”就是代表性的案例。而后者就是企业白名单,将通过给企业的风险和信用评级打分,从而为不同企业匹配合适的监管强度。

除了餐饮业,写字楼也是数字化监管的受益者。黄浦区今年依托特色数字化工具“企易注”,试点推出首批“无感监管楼”。由于该区主要楼宇的企业信息都已纳入“企易注”,监管部门能用“数据跑路”取代“人工跑腿”,为楼宇入驻企业提供精准的靶向服务,包括帮企业发现问题、排查隐患。

夯实营商地基:烟火气与秩序感共生

对“服务型执法”来说,执法只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最终是以“用户思维”提升企业和市民的获得感。基于这个角度,上海今年营商环境改革攻坚的另一个着力点,就选择了烟火气和秩序感之间的微妙部分。

七宝镇,城管部门牵头引导商户组建“路管会”,形成了监管者和监管对象携手探索共建共治的新模式。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支部副书记吴小龙说,这种模式缓解了基层行政管理和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使得“小马”也能“拉大车”。

在临近七宝古镇、以“弹格路”和青瓦飞檐为标志的青年路上,密集分布着200多家商铺,目前基本上都加入了青年路路管会。路管会商户代表、经营着一家扎染工作室的张逸秋告诉记者,商户是路管会的主角,大家一道拟定行为公约、互相监督遵守情况。更重要的是,路管会在商户和执法部门间建立“直通车”,使得商户诉求能被尽快响应。每天,路管会和城管部门都有交流,每月更有固定例会。几个月前,青年路有段路面不平,给行人带来安全隐患。商户原本不知该向谁求助,通过路管会反映后,很快得到解决。更有意思的是,今年“五一”期间,通过路管会,城管部门为张逸秋的工作室颁发许可,使她能在熙来攘往的古镇广场巡游设摊,让广大游客体验了簪花、漆扇等非遗项目的魅力。事实上,当天拿到城管许可、走进古镇的商户达几十家,这种打破惯例的做法,为七宝增添了浓浓的烟火气。

七宝镇的尝试,是全市夯实基层营商环境基础的重要一环。谈及于此,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彦峰表示,全市300多万经营主体中,近九成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看似不起眼,但对城市不可或缺。“他们是畅通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更是吸纳劳动就业的大江大河。”为此,今年上海决心花更大力气,打通街镇营商环境建设“最后一公里”,更好服务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特别是要创新机制,激活城市街区烟火气,包括对店招、外摆、户外餐饮、夜间经济等业态,优化审批流程,落实包容审慎监管。

和七宝古镇一样人流如织的七浦路,静安区也在探索自己的“执法+服务”模式。针对不同表现的商铺,城管部门为他们打上红、黄、绿3色标签,对应不同的检查频次。而在执法过程中,城管如今也充分运用包容管理、教育普及、声誉激励等形式,从沿街商业价值最大化出发,打造“不一样的精细化”。

狙击“举报产业”:为企业构筑护城河

监管既可以是执法,又意味着服务,在某种情况下,更可以为商家的正常经营保驾护航。上海自然堂集团法务总监江汇龙对此感同身受。受益于奉贤区过去一年来整治规范所谓“牟利性索赔行为”的努力,他们公司在相关恶意投诉方面付出的财力精力已经明显下降。

长期以来,牟利性索赔者的作为都让企业不堪其扰。比如,针对自然堂这样的化妆品企业,他们会从产品介绍中锁定与功能、成分等相关关键词,向企业或者执法部门提出一连串的质询要求,希望能够提供相应的科学解释和实验依据。有时候,一个产品介绍就会引发针对几十个关键词的质询、投诉。企业除非拿出极其严谨的回应,或是索性支付钱款,否则牟利性索赔者的滋扰就不会结案。正因为此,自然堂过去在回应每一个投诉案时,都需要动员公司内部包括法务、研发、运营等在内的七八个部门,长此以往,不胜其烦。

但从去年开始,奉贤区在全市先行一步,将打压此类行为、净化市场生态作为“一号实事工程”,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强化部门协同,包括建立“黑名单”制度,初战告捷。全区范围内,此类索赔或投诉案总量下降了1/3;遭受滋扰最多的15家企业中,13家出现明显下降,最高降低了七成。

奉贤区的经验和做法,今年被列为全市营商环境攻坚突破的重点任务。据透露,市级部门将出台相关治理方案,强化依法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的整体合力,有效压降职业举报生存空间。对于涉嫌犯罪的,还将严厉打击。

此外,与牟利性索赔者有相似“基因”的,还包括部分在互联网上无底线博流量、黑企业的所谓“自媒体”。针对此类群体的整治,今年也被纳入了全市营商环境攻坚任务。两者合起来,可以构筑一条避免商家被不法小人侵害的护城河。

企业在“无感”中享受安全底线,在“有序”中释放发展活力,这是上海推动“执法即服务”的重要初衷。从管理者的角度,城市和企业本应就是双向奔赴、同频共振。正如在几天前举行的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发布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所说的,要让每一位在上海奋斗的企业家,有信心、受尊重、敢创新,让每一家扎根上海发展的企业,有活力、享机遇、能壮大。通过不断深入的营商环境改革,共同谱写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图文:文汇报(作者:张懿)

编辑:陈梦玲(实习)

初审:林心怡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