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旧小区停车难已成普遍顽疾的当下,金女士的选择本应被视作公民意识的觉醒。

她两次通过“随申办”APP的“随申拍”功能,匿名举报应急通道违停,勾选“不用回复”的动作细节,既展现了对公共事务的关切,也透露出不愿卷入是非的微妙心理。这种技术赋权带来的“安全距离”,却被物业调阅监控轻易打破。

这起发生在上海长宁区虹仙小区的事件,最让人感到不寒而栗之处,是物业为找到匿名投诉人调取监控“破案”的教科书式操作——先通过投诉照片的梧桐树影锁定拍摄位置,再通过监控探头追踪行动轨迹,最后通过楼组长和邻居指认完成“人脸识别”。整个过程流畅丝滑,说明一些基层管理者已将原本为了公共安全存在的监控设备,异化为自己服务的工具。

现代小区普遍配备的智能监控系统,赋予物业近乎无死角的管理触角。今年4月实施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视频图像信息,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丢失;不得擅自复制、查询或者向第三方提供。虹仙小区物业的作为,无疑踩了法律法规的红线。金女士报警时强调的“保安不是公安”,就是对这种错位的尖锐叩问。

制度明确,条款清晰,奈何不为。无外乎两个原因:不清楚或者不在意。前者说明物业法治素养有待提高,后者与其说是胆大妄为,不如说是习惯成自然,因为缺少监督。

现有的法规对视频数据的采集、存储、调取等流程有了明确规定,但在具体执行上还缺乏颗粒度,存在制度威慑与执行落差的矛盾。目前,已有部分城市开展试点探索,比如有的给每个摄像头设置独立访问日志,调阅记录实时上传云端,公安部门可随时抽查;有的通过设置双密码监管系统,要求物业与警方共同授权方能调取监控。当然,除了用透明监管打破“暗箱操作”,更重要的还是要有严厉的惩戒,让侵权者付出惨痛代价,不敢再越雷池。

除了隐私保护的失衡,这起事件中,金女士对公共事物的关切,与基层管理人员把解决问题视为解决麻烦的逻辑,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我们反思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重管轻治”问题。

金女士反应的应急通道违停问题,看似不大,却可能酿成大祸。物业管理部门即使做不到闻过则喜,也应引起重视,及时整改,而不是第一时间去把举报人“挖”出来。尤其那种不惜大动干戈“一查到底”的气势,不管初衷如何,实际上已经指向一种令人生畏的逻辑:别搞事,搞事的话,就算匿名,我也能找到你。包括楼组长那句“为何要投诉物业”的质问,也暴露出这种社区生态。

某种程度上,这说明小区治理已经陷入了一种直白粗暴的思路,正如金女士所说的: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究其根本,还是将业主视为管理对象而非平等主体。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惯性,传统家长式的管理思维,在治理不断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如何纠偏?除了不断提升物业管理人员法治素养、治理能力,更要打破“管理者主导”的单一叙事,打造各方参与的共治平台,强化更多业主的权利意识,构建起基于相互尊重的治理文化。

原标题:《“提出问题的人”何以沦为“被解决的麻烦” | 锋面评论》

栏目编辑:方翔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潘高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