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刘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局发布了全国层面首次编制的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行为技能规范《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简称“防震减灾18条”),其中包括18条内容及其释义。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高孟潭认为,其中,家庭地震应急避险相关内容需要特别引起重视。
高孟潭表示,人们一般在家的时间比较长,且根据地震发生的历史情况,以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可知,我国各省普遍存在地震风险。此外,家中存在可能在地震中造成伤害的安全隐患,比如强烈震动可能致人摔伤、家具翻倒砸伤人,还可能造成非承重墙甚至整个房屋的倒塌。“因此,万一发生地震,能够按照地震应急避险演练采取行动,来减少生命损害是非常必要的。”他说。
家庭如何防震,高孟谭认为可以分为地震前和地震时两个部分来看。
地震前重预防。防震减灾18条指出要“关注生活工作场所房屋设施的抗震能力,必要时会检查和加固住房,消除围墙、吊顶等附属构件的灾害隐患”。高孟潭介绍,通过查询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可了解所处地区的地震环境,同时建议咨询专业人员对房屋抗震性能进行鉴定。此外,他还提醒,咨询时要仔细了解房屋结构,包括哪里是非承重墙,哪里是承重墙等,明确哪些地方是“生命三角区”。
文件还指出,要“养成防震备灾习惯,准备地震应急包,合理放置家具、电器和高大物品,熟悉周边避难场所分布和疏散路线,制定家庭应急避险计划并开展演练”。
地震应急包,需要储备食品、饮用水、急救药品用品、手电筒、声光报警发生器等必要的地震应急物品,并摆放在显眼易取的位置。
谈到“合理放置家具”,高孟潭强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固定好大衣柜、书柜等家具,并且要注意其位置的合理摆放,尽量不要与床平行,防止夜间发生地震时柜体直接砸在床上。
高孟潭表示,在地震发生时,需判断房子是否有倒塌风险,如果判断基本无倒塌风险,则迅速做好“趴下、遮挡、手抓牢”等动作,比如趴在地上,遮挡住头颈部等,以防摔伤或砸伤。如果判断房子可能倒塌,楼层低于三楼的住户可以尝试跑出楼外,楼层高于三楼时则要迅速寻找“生命三角区”庇护,比如坚固的家具旁、承重墙的角落等。
他提醒,如果生活在大型地震断裂带上,要特别警惕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地震学家通常通过震动持续时间来衡量震级大小。当地震持续15秒,震级可能达到7级以上。应马上向“生命三角区”移动。高孟潭特别强调:“上述地区朋友若收到地震预警信号,首先看后边的烈度值,当烈度值达到8度以上时,应快速向‘生命三角区’移动。移动时,宜爬行。”
高孟潭坦言“每家的情况都不一样”,家庭地震应急避险无一定式,要根据地震环境、房屋类型、内部构造、家庭成员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同时,高孟潭也呼吁,家庭地震应急避险演练不能仅靠公众的自觉性来进行,“应该形成一套工作体系,一种制度性安排”。
以日本为例,他介绍,各级政府、社区和公众组成了一个相互有机配合的体系,推动家庭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演练。他认为,可以由各级政府出面要求或组织相关部门为公众提供相应服务。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