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横断山脉南端、云贵高原与滇西纵谷区结合部。市区坐落在洱海西岸的冲积平原上,东临洱海,西倚苍山,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处于中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
针对特殊的地质背景
大理市着力构建立体化防震体系
本期《大理视点》
我们一起去看看
初夏的阳光洒在下关三小的操场上,教学楼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突然,一阵尖锐的警报声响彻校园上空。一年级(3)班的班主任郑子怡立即放下粉笔,高声喊道:“地震!快躲避!”只见全班同学立马齐刷刷地蜷缩到课桌侧边,用课本护住后脑勺,并牢牢抓住桌腿,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就地避险20秒后,第二次警报响起。“现在开始疏散!”广播里传来校长沉着的声音。各班老师立即打开前后门,学生们猫着腰,用书本护着头,按照平时训练的路线快速撤离。“不要跑!注意脚下!”学校安全员迅速就位,在每一层楼梯口进行指挥。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扶着墙壁下行,队伍中不时传来“小心台阶”“别推挤”的互相提醒。
各班级到达操场上的指定地点后,班长立即清点人数并上报,当校长宣布:“全校2143名师生全部安全撤离!”操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记住了三条时避险原则,一是伏地、遮挡、手抓牢,二是能躲则躲,能跑就跑,三是避开危险区域。学校给我们每个班都规划了逃生路线,老师们反复强调地震逃生路线、安全区域,每个月会进行防震疏散演练,让安全意识扎根在我们脑海。”下关三小学生舒子耀说。
下关三小每个月都会突然拉响警报,就是为了让全校师生的应急反应成为肌肉记忆。同时,学校在教学楼走廊的墙上都贴着醒目的疏散路线图,每个楼梯口都有荧光指示标识。
“除了每个月的演练,我们学校还定期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老师还会利用班会课向我们讲解地震的知识及自救技巧。”下关三小学生余婷婷说。
教室里,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刘晶晶正在给学生们上安全教育课。她将专业的防灾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愿接受的内容。像刘晶晶这样的科学传播师,正在成为下关三小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负责日常教学,还要培训其他教师,通过“传帮带”机制,确保每位老师都掌握基本的避险指导能力。
“在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时刻谨记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的身份,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增强全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助力增强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刘晶晶说。
一次次演练、一场场培训、一项项创新,见证着下关三小校园防震减灾工作的扎实推进。当安全意识真正融入日常,当应急避险成为本能反应,校园就多了一份安全保障。防震减灾不仅是一项教育工作,更是一种生命教育,它守护的不仅是今天的平安,更是未来的希望。
下关三小党支部书记、校长杜标介绍说:“纵使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作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我校历来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常态化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手抄报比赛、征文演讲比赛、绘画比赛、创编童谣,定期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演练,不断提升全校师生科学避震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全校师生人人争当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员,让防震减灾的意识深入人心。”
目前,大理市辖区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及规模私立幼儿园共233所教育机构全部配备地震预警终端,构建起覆盖全市校园的“地震预警防护网”。这些终端与云南省地震预警系统联网,可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实现“秒级响应”。
上午11点,榆华社区居民席云平家中的手机突然响起刺耳的警报声。“地震了,快跑!”夫妻俩抓起抱枕护住头部,快速冲进卫生间蜷身避险——这惊心动魄的场景,是大理市地震局联合榆华社区开展的“无脚本”地震演练。当应急演练从广场走进客厅,警报响起时的本能反应,正是大理在探索的防灾教育“最后一米”。
“万一地震了,我们就按照平时演练的方式来。记得上次大理洱源发生地震,我手机事先就收到了预警,地震波马上就要到达了,我第一个动作就赶紧喊媳妇爬起来,一起跑到卫生间里面去避险。如果平时不经过演练可能这些动作就想不起来,会手忙脚乱,该干什么也不太清楚。演练过以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平时走的路线和采取的方式来进行躲避和规避危险。”席云平说。
“高层建筑如何避震?”“家里该准备哪些应急物资?”面对居民们的提问,市地震局和榆华社区工作人员们耐心解答,“地震时切勿盲目逃生,应先躲避在承重墙墙角、卫生间或者是坚固的家具旁,震动停止后再撤离;家中应备好急救包、饮用水、手电筒等应急物品。”
榆华社区工作人员沈修莲说:“我们的居民家中基本上都备有应急包,包里有口哨、矿泉水、压缩饼干以及一些常备的药品。紧急情况下可以让受灾人员能够在等待救援期间积极自救。”
社区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也是实现快速响应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大理市将社区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主阵地,通过织密预警网络、培育应急力量、创新宣教形式等举措,切实提升基层防灾能力。
“我们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共创建3所国家级、30所省级、53所州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共创建6个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7个省级示范社区。与市应急部门合作创建7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大理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吾先介绍说,“我们建成了3个地震综合观测台站,6个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台站,10个地震宏观骨干观测点,1个强震动观测台和4个大磁棒观测台,共有30多种观测项目100多套仪器设备。每年产出连续性好、精度高、可信度高的观测数据至少500多万组,为我们分析预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目前,大理市正在实施韧性城市建设项目,选择111栋典型建筑建设127个地震观测站,进一步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
在大理三中新建的教学楼,看似普通的建筑基座里,隐藏着数十个特殊的橡胶隔震支座——这是我市自2015年起在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强制推行的减隔震技术。10年来,这项“藏在地下的守护”进一步增强了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能力。与传统抗震结构“硬碰硬”不同,减隔震技术通过隔离地震波向上部建筑传递,实现“地动房不动”的效果。同时,对中软、软弱土场地60米以上,中硬、坚硬土场地80米以上高层超高层建筑和有关重要生命线工程,对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以及紧邻地震断裂带上的重要建设工程,按规定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着力构建立体化防震体系。
避险能力不是专业人员的专属技能
而是我们每个人
都应该掌握的生存必修课
防震减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
而是需要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从学校的每场演练
到社区的每次培训
再到家庭的应急准备
只有将科学避险意识深植人心
才能在灾难来临时
筑起最坚固的生命防线
记者:大理视点节目组
编辑:杨润婷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