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阳光甚是直率,体感温度的微妙差异,在踏入这片土地的瞬间便已暗自消融。接驳车缓缓驶向梧林传统村落,沿途掠过闽南特有的红砖古厝、斑驳的番仔楼与南洋风格的老洋楼,历史的褶皱在阳光下舒展……
我踏入梧林传统村落,入住青普文化行馆,开始丈量泉州的节奏。午后三时,南洋的风再度拂过刺桐港,2025第四届梧林南洋文化月暨娘惹文化季即将启幕——这是一场关于迁徙、融合与在地记忆的庆典,也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留给世界的又一页生动注脚。
四年续写:闽侨文化的当代叙事
走出青普文化行馆,由古老建筑让出的小道边生长着高大的落叶乔木,大朵大朵的红木棉落在屋檐、草坪,形成了福建等亚热带省区的限定风景。
循着音乐声前往活动现场凑热闹,沿途街巷井然有序的生活、建筑的纹理、墙壁的古老图腾都是“打卡点”。远见“春风海上来”的字样悬置在半罗马式建筑外部,2025第四届梧林南洋文化月暨娘惹文化季开幕式正在这座建筑中上映。
“朝东楼”建于1930年,是旅菲华侨在梧林建造的第一栋西式洋楼。亮片设计的艺术装置承载下好天气馈赠的流光溢彩,给这座宛如古老史诗一般的建筑穿上了“新衣”。正如此刻进行的“传奇海洋家”时尚秀,模特们把南洋史诗穿着在身,历史与文化以此般模样潺潺如流水。
何为“娘惹”?追溯至15世纪,从中国福建、广东等地区漂洋过海的“移民”于南洋一带落地生根,和当地土著结婚、繁衍后代,其后裔男性被称为峇峇(Baba),女性被称为娘惹(Nyonya)。独特的身份背景让其在服装、建筑、饮食等多个方面形成鲜明特点,这便是独具一格的土生华人文化(Peranakan Cina)。
娘惹服饰是可峇雅(Kebaya)与纱笼(Sarong)的结合;中华刺绣工艺和马来蜡染的结晶。可峇雅上衣采用薄纱面料,镂空作为花边修饰,点缀手工刺绣,图案取材于中华文化中的吉祥纹样,如牡丹、凤凰、孔雀等,同时也融入了马来服饰的修身剪裁。纱笼下装由蜡染工艺制成,一片式长裙以独特纹理展现出浓郁的南洋风情。
娘惹服饰色彩鲜艳、图案多样,当其不再囿于展示橱窗,文化也便不再囿于书卷。在梧林传统村落,穿着娘惹服的游客就是秀场之外的“模特”,行走之处既是风景,又是T台。
梧林传统村落作为闽侨文化体验目的地,自2022年起,便依托在地建筑的高辨识度、闽侨文化的海洋基因,不断更新闽侨故事的现代续集。通过食、饮、住、物、玩等一系列沉浸式体验,将文化精魂注入游客体验,并精心雕琢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梧林南洋文化月暨娘惹文化季。
本届活动通过时尚秀场、戏剧演出、舞蹈嘉年华等多元形式,为参与者感受娘惹文化风潮构筑了一个互动性场域,也让南洋美学在闽南热土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在地化表达。
文化再创作:记忆的当代转译
文化节期间,奇幻森林气味博物馆、娘惹文化季摄影展、花与海洋传统服饰展、望春风市集、趣味南洋艺文体验等活动在这片村落轮番上演。两天时间不足以把这些“玩明白”,但好在此处闽南风貌不只关乎于建筑风景。闯入、停留、顿悟,不知不觉中内心丰盈、满载而归。
/ 日常即遗产
于大多数当地游客而言,梧林传统村落就像是一本“活着的教科书”,不止一次遇见穿着校服的学生群体在这本书中穿行,他们洋溢着青春笑脸,氤氲在故土的文化中,也浸润在一种不知觉的安全感当中。
年轻的闽南游客初读这本教科书,带着懵懂;年长的闽南游客再读这本教科书,带着追忆。而我从江南一带匆匆赶来,路边掉落的火红木棉花是风景,古朴的闽南风格建筑是风景,连同带着闽南乡音的游客群体亦是风景。当我望向他们时,望向的是正在播种的教育新芽、闽南的人文风景,以及始终潜藏心底的故乡。
一个人在开始乡愁之前,实际上都难以意识到“文化”的存在,直至某天走出故土,在陌生土地风尘仆仆,这时候“他”才真正热泪盈眶的明白自己是谁,教育也于此刻完成闭环。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归属感。
/ 方言的现代性
我住在村落的青普文化行馆,酒店就藏在老建筑群里。尤记得院内草木错落,景致悠然;院外导游抑扬顿挫,统一马甲着装的游客鬓边斑白。我从院内走出,双方措不及防打了个照面,耳边传来游客问询:“院子里面是酒店吗?”问答声渐远,声音却皆是熟悉的闽南乡音。
我在村落采风,此类游客不少,我还帮两位游客拍了合照,背景就是闽南的老洋楼。闽南语早在汉末就在泉州地区形成,世界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闽南人,有闽南人社区的地方就有闽南语。下南洋,闽南语系也称为“过番”,指的是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东南、华南沿海民众为了讨生活或因战乱年代不堪困苦等等原因,大规模迁徙到东南亚的海洋移民现象。
向海而生、因海而兴,“过台湾”“下南洋”,闽南人多出海闯荡,但其文脉的根深蒂固也让其对“寻根谒祖”执念颇深。回到家乡拜访长辈、追忆先祖,了解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找回那份“文化归属感”,这是闽南人共同书写的文化传承。在梧林传统村落,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原著居民的社区烟火、活着的非遗传承,当“寻根”的闽南人涌入这片土地之时,也成就了另一种独特的人文风貌。
/ 闽商精神图谱
准备离开的晌午,太阳依旧猛烈。路过宋小姐的摊位,带着闵音的热情招呼声里填满了其对生活的热爱。四果汤、醋肉、线面,坐下小憩补充能量,宋小姐的自信、松弛、热情都让其摊位前人流不断。
“平时里见到的福建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焦虑,天大的麻烦,都会先请你喝口茶再娓娓道来。他们总把和气生财挂在嘴边,并始终相信妈祖会给予他们祝福。”大众对福建人打上的“标签”,在此刻得以具象化。
“成为老板”是每个福建人的出厂设置,所以福建人生来就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觉悟。福建人,是最先站在“风口”上发大财的一群人,其最早发现了关于洋流的秘密,一叶帆船便能乘着季风赴远洋贸易。闽南的海口一出海就是深水,闽商们兼具智慧与拼搏,甚至将“赌性更坚强”当作创业座右铭。此时此刻,再次对闽南文化有了更真切的感触。
如何在“当地生活”里重构目的地商业?
在梧林传统村落,村民不是社区的旁观者,而是村落生态的共建者。满溢的文化以建筑、体验活动、村民,甚至是生活为载体,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闽南风情。
目的地商业的“当地生活”是如何重构的?或许梧林传统村落的生生不息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2019年11月,晋江文旅集团、新塘国投公司、北京青普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运营公司作为梧林传统村落的运营商,对传统村落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进行文化商业再造,建设一个“体验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
通过“集体土地入股运营公司”模式,让村民成为股东,共享旅游红利。例如,社区以土地折价入股,村民通过分红、就业(如物业、手工艺展示)实现增收,形成“产城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征迁阶段,其通过入户调研、恳谈会等方式收集民意,以“情感纽带”替代强制拆迁,保留社区生活圈,实现“征迁零纠纷”。
村落鼓励村民参与文化展示与服务,如邀请手工艺人现场制作绿豆饼、姜母鸭等传统美食,原住民成为目的地的文化讲述者与商业服务者;联合原住民开发文创产品(如手工酱油、面线礼盒),并通过非遗工坊、艺文课程(如南洋下午茶制作)实现活态传承。
在传统建筑中引入高端业态(如青普文化行馆、精品酒店),对古建筑群进行修缮的过程中,保留原有建筑肌理与自然景观,如拆除不协调建筑、修复百年百福墙、复原水系景观等。通过“一楼一故事”的叙事策略,将建筑转化为文化体验载体。
除此之外,村落还提供个性化旅游定制服务(如团建、旅拍),并配套餐饮、住宿、研学等业态;引入国际艺术家驻地创作、联合影视团队拍摄,将艺术与商业结合;通过“筑巢引凤”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形成文化、科技、农业融合的产业生态。
同时,其“去商业化”设计也使村落更完整的保留了生活气息。例如,村落将132栋古建筑改造为文化商业体,但不设门票,允许游客自由穿行,保持社区烟火气。
实际上,中国并不缺少文旅目的地,也不缺少值得传承、转化的历史文化。但商业目的地的重构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也使得文化传承在与现代商业需求深度融合的过程极易出现水土不服。
目的地商业的成功需以文化基因为核心,通过空间活化、社区共建、业态创新实现文化、商业、生活的共生。当然,当地生活始终是一个商业目的地的灵魂,一切来自于生活的文化只有最终回归于生活,才能真正流动起来。这也是“焕活”这一词,冠名目的地商业从目的到结果的跋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