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海警消息,5月14日,中国海警1306舰艇编队在我钓鱼岛领海内巡航,这是中国海警依法开展的维权巡航活动。而在稍早前的5月13日,日本外长岩屋毅召开例行发布会,就钓鱼岛风波做出正面回应,称日本政府已下令约束民间飞机克制飞行,避免刺激中国。这一表态与日本此前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形成了一定反差,背后折射出日本在复杂国际局势下的战略调整。从钓鱼岛问题来看,日本国内右翼势力长期以来频繁制造事端。

2015年我国开始实际控制钓鱼岛后,日本官方虽不敢再派军舰军机前往,却撺掇民间团体挑衅。像2023年“鹤丸”号渔船非法作业、2024年“三加丸”号联合巡视船挑衅、2025年3月四艘渔船强闯领海等事件频发,且多与美日周期性外交行动同步。此次5月3日,一架日本民用飞机非法闯入我国钓鱼岛领空,中国海警舰载直升机在1分钟内就完成了警告驱离。按理说,以往日本媒体会大肆渲染中方“强势”,但这次日本外相却主动表示日本政府已要求航运者考虑飞行安全性并克制飞行,以避免“过度刺激中国”。



石破茂9zlt

这种转变值得关注,有分析认为,这或是日本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为缓解中日关系而做出的姿态。再看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特朗普政府推行“对等关税”政策,将对美贸易顺差作为衡量敌友的标准,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的重要盟友,因对美贸易顺差较大,成为关税大棒重点打压对象。日本支柱产业汽车业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美国若对其征收25%关税,将导致数十万从业人员受影响,经济增长萎缩0.5%至0.6%。

在日美关税谈判中,日本首相石破茂虽宣称以实现0关税为目的,但实际谈判一直停滞,美国拒绝取消相关关税,甚至在汽车与钢铁关税问题上不愿谈判。日本曾试图以持有1.13万亿美元美债为筹码,但因维持日美同盟的考量,不敢轻易使用,谈判中处于被动。而美国对盟友的“割韭菜”模式,如越南在对美让步后仍遭高额关税制裁,让日本看清对美妥协的风险。加之特朗普政府对俄罗斯等国给予关税豁免,却打压盟友,这种反差让日本感到不满。



日美谈判(资料图)

于是,日本在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上,让经济产业大臣武藤容治缺席,以冷落美国官员的方式表达不满,显示出其与美国硬刚的态度。在对美态度转变的同时,日本似乎开始调整对华战略。一方面,在钓鱼岛事件后,日本政府没有像以往那样炒作,反而约束民间右翼团体,避免激怒中国。另一方面,中日两国近期在政治外交上有一些积极互动。中国外长王毅访问日本,中日韩三国外长会顺利举办,日本高官也陆续访华,甚至有消息称日本首相石破茂有意访华。

尽管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仍试图破坏中日关系缓和,如5月5日日本前经济产业部长西村康稔窜台,与赖清德见面并炒作台海问题,但从日本政府整体动作来看,其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有所收敛,释放出希望改善中日关系的信号。日本这种战略调整背后有多重因素。从国际层面看,美国的“印太战略”虽试图拉拢日本,但东盟拒绝卷入大国博弈,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深化整合,中俄联合巡航常态化,上海合作组织扩容,传统同盟体系被多元合作网络稀释,日本若一味紧跟美国,可能陷入孤立。



特朗普(资料图)

从国内层面看,日本民众对充当美国反华急先锋的做法渐生不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既让日本经济受损,又消耗了日美同盟信用。此外,我国在钓鱼岛地区的军事实力和海警实力远超日本,日本若继续挑衅,在实力对比上也占不到便宜。不过,对于日本的这种示好,我们需要保持清醒和警惕。日本近年来加速突破和平宪法限制,2023年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将中国定义为“最大战略挑战”,2025年成立具备两栖登陆能力的“海上输送群”,计划2027年扩编至10艘运输舰,还与北约签署全面安全伙伴关系协定,成为北约东扩的“亚太桥头堡”。

其在南海问题上与菲律宾勾连,介入台海问题的企图也未消失,这些都显示出日本战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总体而言,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最新表态以及对美态度的转变,反映出其在中美博弈、自身经济困境和地区局势变化中的艰难抉择。但中日关系的改善需要日本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摒弃冷战思维,承认历史错误,放弃对外扩张和挑衅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两国关系的缓和与稳定,造福两国人民。我们欢迎日本寻求改善中日关系的积极举措,但也会密切关注其后续行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