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5年第二十九期(总第902期)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这个句式,说说如今的应试作文:“高分作文都是相似的,低分作文各有各的问题。”
不过,你以为我这样套用托老先生的话,接下来要讲应试高分作文的套路吗?不,恰恰相反,虽然应试那一套我很懂,但这篇文章我不想讲套路,而要说说现在应试作文存在的问题。
从前的好作文百花齐放,现在的“好作文”却千篇一律,何以如此?因素有很多,但从我个人观察,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应试作文时,以下两方面的偏差尤为严重。
其一:将选材区分为三六九等
近些年,国家层面不断强调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政策会落实到语文试卷中,受此影响,作文命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向这个方向偏移的趋势。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或者批阅应试作文时,就会以是否和传统文化挂钩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多写传统文化,甚至要把写作素材区分为三六九等,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一种认知——如果作文题材与传统文化有关,就天然地比写日常生活更高级。
事实上,虽然作文命题一定程度上有强调传统文化的趋势,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作文都必须要写传统文化。不能给学生传递错误的认知,认为作文素材有高下之分,只有写传统文化才高级。如果以这个错误的认知作为标准,那么,许地山的《落花生》和朱自清的《背影》就不能算是好文章,更不可能成为现代文学的名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花生,父亲给儿子买橘子,都是再平常不过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但这样的篇章何以动人?因为有由衷的真情,有深入的认识。
清代诗人沈德潜有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写作素材的选择也应该如此,不要追“高大上”,也没有哪个素材天然就“高大上”,文章要以真情胜,要以认识胜。
其二:过度追求积极修辞
很多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常常要求学生要加强描写,认定有生动的描写才是好文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学生必须要在文章中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甚至将此作为一个硬性的规定,没有修辞就要打回去重写,这就完全偏离了写作上的基本规律。
如果以是否有积极修辞作为评价语言好坏的唯一尺度,那写下雪,就必须要写成“柳絮因风起”,“燕山雪花大如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才优秀,如此说来,《水浒传》中“林冲风雪山神庙”一段,“那雪下得正紧”,一个“紧”字的妙处又该从何说起呢?
积极修辞是修辞,消极修辞也是修辞,并不是只有大量积极修辞甚至堆砌辞藻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写文章第一位的不是辞藻有多华丽,而是要做到言之有物,做到文从字顺。
苏轼说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要“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然后才能“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如果抛开了内容表达的需要,硬性规定必须要强化描写,必须要积极修辞,就偏离了写作的初衷。
子曰:“辞达而已矣。”写文章不要过度修辞,不要转文,要教学生在写作时好好说人话,说顺畅的话,说心里话,这才是指导作文应有的态度。
可能有老师会说,考试就是那样的安排,阅卷就是那样的标准,我这样指导学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一个一线老师,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也是一线老师,当然清楚一线老师的难处和痛点,但我们教学生,不能只是教考试,还是要回到本源,总得教学生一点儿真本事不是?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古文观止》的公益课已经讲到第三十九讲,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