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主席南巡,召集当地干部议事。待信阳地委王黎之来的时候,毛主席同他从工作要务说到了京剧唱词。
“这宋士杰是个义士啊,帮了百姓一个大忙!”
“要是世间多几个这样的人就好了!”
纵是闲谈,王黎之依旧有些紧张,显得有些青涩,不像有着深厚资历官员那般老练。
王黎之晚年
看着这样的王黎之,毛主席取出一幅地图,说道:
“你的责任可不小啊,手下管着好几个国家哩!”
01
1953年的2月13日,正值大年三十,老百姓都跟亲友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毛主席吃了晚饭在窗边远眺,看着万家灯火满屋笑颜,心中感慨万千,不由想到其他地方的老百姓,不知他们是否也是这般幸福。
于是,毛主席对叶子龙说:
“明天咱们出去转转,之前看了黄河,这次就去看看长江吧。”
随即,在15日的上午九点,一行人就乘着列车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每当列车经过一个地方,毛主席都会请当地的干部前来一叙,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和民众的需求。
列车先后在邢台、郑州、许昌等站停靠,毛主席见了这些地方的政要官员。
等到列车到达信阳的时候,已经是16日晚间六点,彼时正是日暮西沉的时候。跟前面的流程一样,时任信阳地委书记的王黎之登上了列车,跟毛主席报告工作。
比起许多两鬓斑白的政界要员来说,1921年出生的王黎之是个年轻娃。
当初,还没成年的他基于信仰、基于民族大义,加入了共产党,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为中华的复兴大业付出了很多。
故此,在建国后,王黎之被委任为信阳的地委书记。彼时的王黎之正值当打之年,正是实现一腔抱负的时候。
听闻毛主席要来视察工作,他满心期待。
毛主席看到一张青年面孔很高兴,他知道青年的热血和拼劲才是让民族、国家复兴最好的良药,故此他一直很重视对年轻领导的培养。
毛主席想和王黎之多说些话,便热情、亲切地握住王黎之的手,笑着邀请他:
“我们一起去车站走走吧?”
王黎之闻之大喜,哪有不应的理。
彼时正是深冬,天上飘着鹅毛大雪,映衬着即将入夜的天色,倒有几分意境。
难得的风雅之景,让毛主席颇有兴致地哼了几句戏词。
蓦地,毛主席像是想起了是什么,又将某句戏词唱了一遍,随即抬头跟王黎之说:
“京戏里有个《四进士》好像就是发生在这里,主角宋士杰是信阳人。”
毛主席对这个话题颇有兴趣,又说了几句,最后赞道:
“宋士杰真是个好汉啊,为百姓们抱不平、匡扶正义,铲除了三个贪官。”
毛主席忧心国家、忧心百姓,自然对宋士杰这样的人物格外欣赏。经过这番交谈,王黎之内心的紧张也松弛了很多。
02
返回车厢驶向湖北之际,毛主席跟王黎之聊起了正事。
毛主席取出一幅地图,两人讨论信阳管辖着多少县,彼时居住着多少人口。看着王黎之一本正经的模样,毛主席开了个玩笑:
“你管着好几个国家,身上责任可不小啊!”
“在古时候,上蔡、固始、商城、息县这些地方可都是国家。”
王黎之自然知道己身责任重大,每时每刻都不敢懈怠,将所有的力气都放在工作上。
王黎之连忙向毛主席报告信阳的各项事务。
此前,蒋介石撤离台湾之前安排人手,在内地建立了不少根据地,导致信阳匪患丛生,民不聊生,剿匪反霸也算是信阳的头等大事了。
王黎之事无巨细地一一报告,还说了信阳当时群众的生活状况、土地改革推进情况。
毛主席听得认真,不住点头。
王黎之还谈起了一位官员,表示信阳的代表们对这位官员的意见很大,大部分群众不希望他在河南任职。
这位官员昔日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起义前跟随国民党打天下,在信阳时烧了许多民房,还做了许多让当地人民伤心害怕的事情。
信阳群众对这位官员有抵触心理,毛主席完全能理解,很大度的笑了笑:
“他起义是有功绩的嘛!不过信阳的老百姓不喜欢他,能够理解。以后让他来北京吧。”
毛主席的反应并不大,妥善地给出了解决办法,这不是什么调解不了的大事。
信阳稳步发展,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毛主席很欣慰。
到了吃饭时间,工作告一段落,毛主席便邀请王黎之一起吃晚饭。
虽是一国首脑,掌天下大权,但毛主席生活很节俭,吃饭出行都是普通人的一般标准。就算多了王黎之同吃,毛主席的饭桌上也只是两道荤两道素和一道汤。
为了不失礼数,毛主席还上了两杯葡萄美酒,用以招待王黎之。
坐在餐桌上的时候,一想到坐在对面的人是毛主席,王黎之内心就止不住地紧张,言行非常拘谨。
毛主席眼光老辣,一下就看出了王黎之的不自在,不断地给他夹菜、跟他说笑。
毛主席的亲切和热情,让王黎之紧张的情绪一下就缓解了。
毛主席看王黎之面容年轻,但为人沉稳做事老道进退有度,便问他如今的年岁。
“我31岁了。”王黎之笑笑。
这么年轻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毛主席便追问:“像你这个年纪的地委书记还有几个啊。”
“三个。”
毛主席听了很欣慰,连声道好。年轻人有拼劲、身体好,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
政府岗位上有这么多优秀的年轻人,是毛主席梦寐以求的。
03
毛主席很关心王黎之,又问他何时参加革命,在哪里念书。
王黎之一一答了,说自己祖籍在山东,日本人来了,书念不成了,家园也遭到破坏,便在1938年加入革命队伍,希望能为国家出一份力。
如今成了地委书记,便全心全意地建设信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惜我很早就没读书了,文化程度不高。”
王黎之这么说,没好好地把书读完,一直是他的遗憾。
毛主席一挥手,安慰道:
“这不算什么大事。年轻人还有大好的时光,现在学也不晚。咱们革命队伍是可以学习的。”
“你知道谭震林吗?”毛主席舒展了一下身子,继续道:
谭震林
“他以前也没文化,但一直在学习,现在也慢慢跟上来了。咱们革命队伍多的是没文化只会扛枪的,但只要好好学习,就会有成功的。”
王黎之大受鼓舞,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只要肯学,什么时候都不晚。
这个年轻人一点就通,毛主席很满意,便又问他:“你去过北京吗?”
王黎之想了想,道:
“1951年那会,我是地委组织部长,去参加过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后来我当了书记,没有召集书记开会,就没有去过了。”
毛主席听了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略一沉吟道:“部门会议太多了,干线不通哦!”
他很重视这个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上情下达,也要下情上达。
不只是地方贯彻中央的政策指令,中央也得听取地方的意见,了解群众的生活和需求。
若是听不到下面的声音,又怎么能算得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呢?
毛主席觉得这个事情很严重,但面上不显,没有跟王黎之说太多,只是拍了拍他的肩。
直到两年后,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突然加上了各地的地委书记。
虽不知为何突然政策有变,但王黎之还是听从调令前去开会,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
等到王黎之在郑州再次遇到毛主席时,听到他说:“你之前说‘干线不通’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两年前开出的子弹,在此刻正中王黎之眉心。本以为是自己的闲谈一句,却被毛主席放在心中,切实落实。
04
在毛主席和王黎之的聊天中,列车一路行驶到了湖北广水站。
毛主席随口问道:“你去过武汉吗?”
王黎之认真回答:“去过,不过我还想陪主席再去一次。”
毛主席看他一眼,打趣道:“你之前去过武汉,这次就算了。你回家吧。搞不好你出来时,家人都不知道你去哪里。”
“大年初三王黎之不知所踪,你家人说不定急得到处找你呢!”
说完,毛主席和王黎之相视一笑。
毛主席这次南巡在春节,虽说召王黎之见面并非除夕。
但为了接待主席,王黎之必定老早之前就要准备各项事宜,说不定大年三十都忙得脚不沾地,除夕没空回家吃年夜饭。
毛主席也是想到这一点,才这般打趣。
毕竟,春节是和家人团聚的节日,毛主席不愿见王黎之忙于工作,无法享受骨肉亲情。
虽说和毛主席相处只有短短半日,但王黎之已经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折服了。
他没想到主席是一个这样亲切、好相处的人。实际上,毛主席是一个非常关心下属的好领导。
不只是王黎之受到过毛主席的关怀,他身边的警卫田云玉也受到过毛主席的照顾。彼时,田云玉有了喜欢的女孩,但脸皮薄不敢表白,便打算写一封情书表达爱意。
毛主席知道后,便说要替田云玉看看做参谋,以免他唐突了佳人。毛主席酷爱文学,所著诗词无一不是经典。
田云玉喜不自胜,立马将精心书写的情书给毛主席,想他好好指点一番。
没想到毛主席一拿到这份情书就皱起了眉头。
“写得尚可,就是这错别字有点多!”
若是收到了这封错别字太多的情书,难免姑娘会以为田云玉并非用心对待自己,毁掉一桩姻缘。
想到这样的后果,田云玉不由冷汗津津,对着毛主席连连道谢,立马去改情书了。
不只是关心姻缘,毛主席对田云玉的情绪也相当在意。
某次田云玉本以为自己能连升两级,结果只升了一级,到手工资也没有想象得多。这让田云玉心头有些不快。但终究是小事,田云玉没有跟毛主席说。
没想到毛主席留意到了他的情绪变化,打听到事情原委之后,便说要用自己的工资来补贴田云玉。
田云玉断然拒绝了,称自己是国家干部,绝对不能收主席的钱。
不管是王黎之还是田云玉,亦或是我们这些老百姓面前,毛主席从来不摆高高在上的领导架子。
他就像是一个大家长,总带着笑意,温和亲切的跟每一个人说话,毫不自私的向所有人散发着善意,尽力的温暖着所有人。
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他的家人。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第二章 集中精力谋划国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