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京都律师事务所刑事三部“刑案思辩大家谈”系列活动第十三期成功举办。本期研讨主题为“轻罪治理下的刑事辩护”。
本期活动由齐晓伶律师、周文达律师、关键律师进行分享,实习律师赵德轩主持。活动采取线下讲授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多位律师到场参会,3000余人线上收听。本次活动聚焦轻罪治理下的刑事辩护,共同探讨在轻罪案件中如何精准把握辩护要点,真正实现有效辩护。
赵德轩
活动伊始,主持人赵德轩点明了轻罪治理在当下刑事司法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热门议题,更是刑辩律师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关键课题。此次研讨活动,既是对刑事司法政策的深入践行,也是一线刑辩律师追求业务精进的积极探索,旨在探寻如何在轻罪案件中展现专业价值,坚守辩护底线。
齐晓伶
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齐晓伶律师分享的题目是《轻罪治理背景下的刑辩技能提升》,齐晓伶提到,当下犯罪结构正经历显著转型,重罪重刑率持续下降,轻罪轻刑率不断上升,“严打”政策让位于“宽严相济,以宽为先”的刑事司法政策。随着犯罪结构的变化,刑事诉讼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齐晓伶律师着重介绍了认罪认罚制度,这一制度自2018年写入刑事诉讼法后,迅速在司法实践中推广,同时,该制度在适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争议,比如法院认为检察院的量刑建议侵蚀了审判权,检察官则抱怨工作量大幅增加,公安机关积极性不高,以及被告人上诉后检察机关的附随性抗诉是否属于国家公器的不当运用等问题。
在探讨轻罪案件委托辩护意愿时,齐晓伶律师讲到,尽管轻罪案件数量增多,但刑事辩护律师的业务量并未相应增长,反而有萎缩之感。她说,这主要是因为轻罪案件具有支付能力弱、预判性强、法律后果轻、不羁押导致紧迫感降低、辩护空间小等特点。不过,她也强调,轻罪时代也为律师行业带来了机遇,当下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使犯罪治理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案件数量的增加促使律师关注新类型和轻微犯罪,程序多元的同时辩护权不能克减,少捕慎诉慎押政策的推行也要求律师在更多环节提供专业服务,“律师应着力提升自身技能,包括尽早介入案件、快速反应、对案件精雕细琢的能力、找准更精确的辩护方向、加强与当事人的合作以及提升沟通能力。”
周文达
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文达律师分享的主题为《轻罪治理中辩护工作的“变”与“不变”》。
在轻罪治理的背景与现状方面,周文达律师提到,政策驱动和实务特征都十分明显。2018年刑诉法修改确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最高检开展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专项活动、2023年最高检印发的检察改革工作规划以及2024年建立的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等,都为轻罪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从实务来看,近年来刑法修正案中新增了大量轻罪罪名,如刑法修正案七新增出售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危险驾驶罪,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妨害安全驾驶罪等。
对于辩护工作在轻罪治理下的变化,周文达律师提出了四个关键维度。辩护观念上,律师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策略,避免过度复杂化;价值定位上,要从对抗式辩护向协商式辩护转变,他以自己办理的一起危险驾驶案件为例,详细阐述了通过与检察机关积极协商,最终为当事人争取到不起诉结果的过程;辩护重心上,要从庭审辩护转向庭前辩护,重视量刑协商辩护中的阶梯式辩护;程序节点上,随着轻罪案件的增多以及速裁程序的广泛应用,程序节点的‘黄金期’正在提前。周律师指出许多轻微案件可能在10天内就进入速裁程序,律师需要认识到程序节点的这种变化,对于轻微案件7天可能更为关键,提前介入案件,以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同时,他也强调了辩护工作中不变的根基,包括严格审查证据的底线标准不变、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底线原则不变、追求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变、潜心制作法律文书的标准不变以及坚守职业伦理红线不触碰等。
关键
关键律师结合自身丰富的办案经验,围绕刑事辩护重心前移的实务要点进行了分享。
在题为《轻罪治理下的刑事辩护——辩护重心的前移》的分享中,他指出,衡量律师水平时,不能仅关注庭审表现,在轻罪案件中,庭前工作往往更为关键,律师应从庭审辩论家向庭前谈判专家转变。
关键律师通过多个实际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庭前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在分析一起当事人自首情节存疑的案件时,他深入研究案件细节,申请调取手机电子数据,最终为当事人争取到自首和立功情节;在处理涉及非吸公司业务员的案件时,他提醒当事人如实供述,避免因不懂法导致自首情节丧失;在办理一起袭警案时,他在审查批捕的紧迫时间内,积极取得被害人谅解,仔细分析案件情节,成功将罪名变更并争取到不起诉结果。他还分享了一个正在经历二次开庭的复杂案件,探讨了法官意图和案件走向,强调在轻罪案件中协商比对抗更重要,律师应善于捕捉法官的意图,调整辩护策略。
聂素芳
在三位律师分享结束后,聂素芳律师对三位律师的分享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指出,轻罪案件委托律师比例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事人及社会大众对轻罪案件中律师的作用认识不足,然而从三位律师的分享可以看到,即使是在轻罪案件中,辩护律师仍然大有可为,且轻罪案件对律师能力的要求并不亚于重罪案件,甚至在某些方面的要求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她说,三位律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协商性辩护在轻罪案件中的重要性,也表明轻罪案件对律师沟通协商能力的要求更高,“轻罪案件中辩护尺度的把握,也更考验律师的勇气和智慧。”
马立喜
马立喜律师则针对关键律师分享的案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提议如果在案证据所展示的特定行为对当事人主观故意的认定明显不利,律师就需要关注当事人在面对特殊关系人时的惯常行为方式,以此得出涉案行为是否异常的结论。
马律师表示,就需要我们跳出案内证据的局限,通过发现案外有利的客观事实及挖掘所对应的证据,与案内证据所展示的法律事实做比对。他举例从当事人本人的角度来看,当其面对特殊关系人所实施的是一个较过往并不异常的行为时,就可以以此来质疑公诉机关因该特定行为来推定当事人存在主观犯罪故意的做法。
朱勇辉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勇辉律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轻罪在刑事案件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律师应重视轻罪辩护工作,在看似不起眼的小案件中展现专业水准,为当事人争取合法利益最大化,以此重拾刑事辩护的信心,赢得社会对律师工作的重新认识和信任。
随着我国轻罪治理背景下司法体系、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刑事辩护律师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此次活动为律师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主讲人的精彩分享为行业在轻罪辩护工作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京都律师长期以来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力争为当事人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推动刑事辩护工作在轻罪领域取得新的发展。
后续活动:
“刑案思辩大家谈”系列活动是京都律师事务所刑事三部为加强内部交流,提升律师刑事辩护实操能力,增强律所刑事辩护品牌影响力而专门设立的栏目。栏目旨在促进京都总所与分所间,所内与所外同行、专家学者间,所内部门间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