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翻开《论语》,孔子这句教诲曾让我以为,立身之本在于克己复礼。年轻时,我总把“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奉为圭臬,觉得省吃俭用才是持家正道。
可当皱纹爬满眼角,看着存折上的数字,再摸摸衣柜里穿了十年的旧棉袄,突然意识到:那些年抠抠搜搜省下的钱,到底成全了谁?菜市场为了几毛钱讨价还价,商场里对着打折商品反复纠结,以为这是精打细算,却在不知不觉中,把日子过成了一潭死水。老话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等头发白了才懂,有些亏,真的不能白吃。
老了才发现:不舍得吃穿,抠抠搜搜一辈子,都活成了这种人——这话听起来扎心,却是无数老人的真实写照。
一、活成了亏待自己的“苦行僧”,到老才懂委屈换不来好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这句话,我践行了大半辈子。早上啃冷馒头,中午就着咸菜下饭,总想着“省下的钱以后用得上”。看见孩子们买进口水果,还忍不住唠叨:“苹果橘子吃不就行了?”
邻居王婶更夸张,儿女给她买的羊绒衫,她锁在柜子里舍不得穿,说要等“重要场合”。结果直到衣服过时,都没拿出来过。老话说“自己不吃,别人吃”,这话虽然直白,却透着残酷的真相。省来省去,最后连享受生活的能力都省没了。
有次生病住院,护士推着餐车问我要吃什么,我脱口而出“稀饭就咸菜”。同病房的老太太笑话我:“都病成这样了还省,阎王爷可不看你存折上有多少钱。”这话像根刺扎进心里,是啊,苦了一辈子,到底图个啥?
二、活成了与时代脱节的“老古董”,省钱省没了生活的鲜活气
总听人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家的搪瓷缸用了四十年,补丁摞补丁;电视还是CRT老式款,画面抖得像波浪。儿女要换新家电,我拦着说:“能用就行,浪费那钱干啥?”
去年孙子教我用智能手机,我嫌流量费贵,硬是把WiFi开关关了。结果错过女儿发来的生日祝福视频,她在电话里哭得稀里哗啦:“妈,你就不能跟上点时代吗?”那一刻我才明白,抠门不仅省掉了钱,还省掉了和亲人的连接。
老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总守着旧习惯过日子,再深的亲情也会被距离感冲淡。当同龄人都在朋友圈晒旅游照、跳广场舞时,我却像活在真空里,连和人聊天都插不上嘴。
三、活成了让儿女心疼的“老顽固”,省的钱不如给孩子的笑脸值钱
儿子升职加薪,非要带我去吃顿海鲜大餐。我坐在餐厅里如坐针毡,看着菜单上的价格直咂舌:“这一盘虾够买十斤青菜了!”结果整顿饭吃得味同嚼蜡,儿子满脸失落:“每次想孝顺你,你都扫兴。”
隔壁张叔却活得通透,儿子给他买按摩椅,他乐呵呵收下;孙子带他去游乐园,他还学着年轻人拍照发朋友圈。他常说:“孩子的心意,你拒绝一次,人家就寒一次心。”反观自己,总怕给儿女添麻烦,却忘了,坦然接受爱也是一种能力。
老祖宗说“过犹不及”,省钱过了头,反而伤了亲情。现在终于明白,与其攥着钱孤孤单单,不如笑着享受儿孙绕膝的温暖。存折上的数字再好看,也抵不过孩子一句“妈,今天过得开心吗”。
夕阳西下,我摸着衣柜里崭新的羊毛衫,突然有了穿出去遛弯的勇气。那些年错过的风景、亏欠的快乐,或许从现在开始补,还不算太晚。老了才懂,生活不是用来克扣的,是用来好好过的。往后的日子,该吃吃,该穿穿,别再让“省”字,偷走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