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正值辽沈战役接近尾声、淮海战役即将打响之际,我军各大野战军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央军委的重要电报。
此次电报,主要对全军番号做了一定要求,要求四大野战军在番号前缀上,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同时,各部停用纵队称谓,改称为“军”。
到了1949年1月,中央军委在之前的基础上,又下达了《关于各野战军按番号顺序排列》,正是从这份电报开始,以地名为区分的“西野”、“中野”、“华野”、“东野”称谓成为历史,按顺序排列的“一野”、“二野”、“三野”、“四野”番号开始正式启用。
一、兵最少的西野为啥序列第一?
众所周知,我军四大野战军中,西北野战军是兵力最少的一个,当初建军时,兵力满打满算,也不过两个纵队共2.6万余人。
相比之下,同时期建军的华野,纵队数量不仅达到了12个(不含特纵),同时兵力也达到了27万上下。
华野还不算最多的,当时兵力之冠,自然要属东野。
东野正式开始启用“东北野战军”时,已经是1948年1月,而在此之前,也就是在1947年上半年,我东北部队还叫东北民主联军的时候,兵力已经达到了46万人左右,到了东北野战军番号启用之际,东野兵力已近百万(含二线兵团)。
从这几个数字来看,显然是西野兵力最少,不仅如此,到以地名为区别的番号停用,改用顺序排列时,一野的兵力也排在最后。
当时的一野,兵力只有15.6万,而同时期的兄弟部队中,四野已超百万,三野紧随其后达到了80万上下,另外当时的二野,兵力也有28万。
两个历史阶段,都是一野(西野)的兵力最少,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兵力排在最后,为何却拿到了序列排第一的番号呢?
有说法认为,是与距离我军指挥中枢的远近有关。
我们都知道,自长征之后到中央军委转移至西柏坡之前,毛主席等决策层在陕北呆了近13年的时间(1935年10月19日-1948年3月23日),而这个时期,便是我党历史上著名的“延安时期”。
这近13年的时间,跨越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而作为延续了陕甘宁边区部队血脉的西野,由于长期担负护卫中央的重任,因此拿到序列第一的番号也是实至名归。
还有说法则认为,是西野在解放战争时期,面临的条件最为艰苦所致,毕竟西野建军时才两万多人,且严重缺乏武器装备,而当时的国军胡宗南部,不仅兵力达到了二十多万,同时还不乏美械部队。
但即便如此艰难,西野在彭老总的率领下,还是取得了一场接着一场的胜利,因此,把第一野战军这个番号给西野,也算是肯定了这支部队的成绩。
那么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但却不是根本原因。
我军的四大野战军以及华北军区部队,虽说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承担的任务也不尽相同,但每个战略区都十分关键,所以说谁的任务重要、谁的次要显然有失公允。
而就面对的外在条件和环境而言,各野战军均经历过艰难时刻,如中野的挺进大别山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尽管一野在当时确实承担了护卫中央以及与胡马作战等多重艰巨任务,但若单纯以此为番号排序,也有些不太客观。
既然这两种说法都不算正确,那么西野究竟是“凭什么”拿到了一野这个番号呢?实际上,原因一点都不复杂,根源还是在当时各大野战军所在的位置上。
当时的西野,主要位置是在陕甘宁一带,而中野和华野,一个是在鲁豫皖地区,另一个的主要作战区域是在山东、皖北和苏北,东野则是在东北。
而在排各野战军番号序列时,中央军委采取的是从西向东的基本原则,按照这个原则,西野自然就排在首位,所以把一野番号给西野也是必然结果。
当然,彭老总以及西野在解放战争时期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牵制住了胡宗南几十万大军,为兄弟部队创造出了极大的战略空间,加上彭老总长期在我军中身居要职,因此把排序第一的第一野战军“”番号给西野,大家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二、成立兵团
兵团这个编制,在我军中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八路军时期,1938年8月,原八路军后方留守处部队进行整编,整编之后,番号改为八路军留守兵团,由萧劲光担任该兵团司令员。
这个八路军留守兵团,便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兵团单位。
在此之后,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和需要,兵团编制也在我军中频繁出现,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后,各大战略区更是相继出现了多个野战兵团单位。
而到了1949年1月全军整编之前,当时我军的野战兵团一共有8个,分布在华野、东野以及华北军区之中。
在这个基础上,中央军委在电报中提出,要“增加十二个兵团番号,以待将来建立,共定二十个兵团的番号”。
接到军委指令后,四大野战军包括华北军区部队随即开始着手此项工作,不过,各部的兵团建立时间,却有很大差距。
完成兵团建立最早的为华野军区部队,在1949年1月,也就是军委关于部队整编的指令下达后,华北军区部队便完成了18、 19、20这三个兵团的建立(兵团司令分别为徐向前、杨得志和杨成武)。
紧随其后的为二野,在1949年2月5日,二野完成了部队整编和3、 4、 5三个兵团的建立也随之同步完成(兵团司令分别为陈锡联、陈赓、杨勇)。
接下来是三野,三野是在当年的2月底3月初完成兵团建立工作的,组建了7、 8、 9、 10四个兵团(兵团司令分别为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和叶飞)。
之后是四野,四野于当年的3月11日才完成了整编工作,并组建了12、 13、 14、 15这四个兵团(兵团司令分别为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和邓华)。
从这几支部队组建的兵团番号中就能看出,留给一野的兵团番号为1、 2这两个,不过,虽说兵团番号排在最前,但一野完成组建的时间却是最晚。
一直到1949年的6月份,一野才完成了1、 2两个兵团的组建工作(司令员分别为王震和许光达)。
军委下达全军整编、组建兵团的指令,是1949年1月初,而一野完成兵团组建的时间,则到了6月,也就是说,前后相隔了长达半年的时间。
之所以会拖这么久,首先第一个原因跟四野类似,没时间。
1949年初的全军整编的通知下达时,平津战役正进行到关键阶段,也就是天津战役肃清外围敌据点期间,之后到了1月14日,天津战役才发起了总攻。
如此重要阶段,自然先以战事为主,而一野同样如此,当时的西北战场上,尚有敌胡、马部高达数十万部队,而解放大西北的目标也任重道远,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因此,组建兵团一事自然就暂时搁置了起来。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令彭老总十分无奈的原因。
三、彭总的无奈
众所周知,一野兵力是四大野战军中最少的,由于兵力太少,在1949年全军整编之际,一野麾下也只有十来万人,而当时的四野,单单一个兵团的兵力就超过15万,甚至还有近20万的。
如此兵力,在彭老总看来,暂时没有组建兵团的必要。
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与彭老总历来的作风有关,熟悉军史的人都知道,彭老总除了是个烈性子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
当初在红军时期,考虑到战斗需要,中央就准备组建方面军单位,并且计划组建一、二、三、四共四个方面军。
而当时彭老总指挥的红三军团,是完全可以升级为红三方面军的。
但我们都知道,红军只有三大方面军,而这其中缺失的便是原本计划成立的红三方面军,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当时彭老总认为,自己的红三军团不过万把人,与其成立一个空架子一般的方面军,还不如跟红一军团合并,那样的话,拳头握在一起也更有战斗力。
因此最终,在彭老总的主动请求下,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合并为了红一方面军。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相比于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彭老总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只要部队战斗力能更强,地位什么的他根本不在乎。
正因如此,在1949年全军整编时,考虑到当时的一野兵力实在不多,一向主张精兵简政的彭老总也只得“无奈”的向军委提出,一野兵力不太充足,暂时不成立兵团。
当然,组建兵团是军委根据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以及战场需要而做出的指示,因此,到了当年的5月底,根据形势的变化,一野便向军委提出,组建1、 2两个兵团。
这个时候提出组建兵团,一方面是战场形势的需要,而另一方面也是部队的不断壮大,并且,长期在山西战场作战的一野7军(原西野7纵)也归了建,加上即将与胡宗南、马步芳展开最后决战,所以就很有必要组建军团了。
而随着一野完成兵团组建,总兵力也达到了17万人之多,并且,隶属华北军区的18、 19兵团也改隶了过来,至此,彭老总便得以指挥着三十余万大军,向解放大西北的伟大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