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早高峰,从郊区开往市中心的轨交9号线和11号线,客流密度达到峰值时,连挤上车都成问题。但在拥挤的车厢一角,总能看到有乘客展开自带的小板凳,掏出手机,以另一种姿态开启通勤之旅。

这些被网友称为“板凳族”的乘客,乘坐公共交通却自带座椅,以长距离通勤人士为主,多次在社交媒体引发争论。有人理解长距离通勤的辛苦,也有人表示受到搅扰,还有人担心背后存在安全隐患。

地铁“板凳族”,该怎么管?

被安放的长距离通勤之“累”

住在松江洞泾,上班在浦东张江,“板凳族”陈丽是9号线的通勤常乘客,她最不能忍受的是“累”。

她的通勤过程中,地铁要坐一个多小时,但几乎不可能有座位。除非在换乘客流量极大徐家汇或肇嘉浜路站,陈丽站立位置正前方的座位上,那人恰好要起身下车——并且,她抢座的反应速度足够快,“那要运气爆棚”。

陈丽记不清两年前一次列车停靠在泗泾站还是九亭站时,她第一次看到有人上车后“无比丝滑地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小马扎展开坐下,简直太羡慕了”。

如今手上也会带着这样的“小马扎”,撑开来是板凳,叠起来呈板状,可放入背包,或者干脆就拎在手里。“博主同款,十几块钱,很轻便很牢靠”。

早高峰时段,9号线的头尾车厢,往往是“板凳族”的最佳选择,但这一位置通常会被从始发站上车的人先占据。

从洞泾站上车的陈丽,习惯把板凳放在乘客密度相对较小的车厢连接处,上身倚着车厢墙壁,一只手拽住扶手,以减少车体晃动带来的不适和潜在风险。

这个位置是许多“板凳族”共同的选择。不时有其他带板凳的乘客过来坐下,陈丽不觉得突兀。边上站立的乘客时不时将目光从手机屏幕移开,投射在他们身上。陈丽不在乎,她只管坐着,戴上耳机,低头看小说或者刷短视频。

9号线上的另一片板凳区就在车门边。从泗泾站上车的曾剑见过很多次:有人从洞泾站上车后,就挤在门边位置,车门一关上,就迅速掏出板凳,顺势靠门坐下。

车门处的“板凳族”,有时是四五张并排放置,有时会围成一个小圈。那之后的几站,车门都在对向开关,所以“坐席”时间可达半个多小时。

有人说,地铁上的小板凳,就像高铁上的二等座,“不如正经座椅舒服,但又比长时间站立强很多”。陈丽有类似感受:虽然小板凳只能放得下半个屁股,眼门前还怼着别人的屁股,“但总比站着要舒服。”

像陈丽这样超过一个小时的长距离通勤者,是地铁板凳族的主力军,也有老人或体弱者会自带小板凳乘地铁。

起初,陈丽会顾忌面子和目光,“年轻人总归脸皮薄”。但生理上实打实的疲累渐渐打消了“内在的道德感”,加上网友分享的攻略和鼓励,她决定豁出去“先享受世界”。

“我也不是每天都带板凳,有时候身体不舒服,车厢也有空间的时候,才会坐一坐。”采访结束前,陈丽补充了这段话,“需要强调一下”。

同是“板凳族”的肖肖没有太多心理负担。“大家都想舒服些。与其费心盯住某个座椅,祈祷上面的乘客早点下车,不如自带板凳,还能省去与其他人斗智斗勇抢座位的麻烦。”

被搅扰的安全、秩序和舒适

多数板凳族都告诉记者,地铁自带板凳的行为“至少处在某种道德和规范的灰色地带”。

曾剑印象中,前年地铁就开始播报“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车厢内请勿使用自带小板凳”的提示,“车厢内请勿使用自带小板凳”的标志也随即铺开。尽管用板凳的人一度少了,“但现在‘板凳族’好像越来越多”。

曾剑注意到,这两年,上海地铁的小板凳,样式愈发多样,从简易小马扎,到有靠背露营椅,甚至还有乘客将家用塑料折叠椅搬进地铁。不仅是拥挤的高峰时段,平时的车厢里也能看到很多“板凳族”。


平峰时段,也有乘客自带小马扎坐在地铁门边

在另一些乘客看来,“板凳族”对地铁运行秩序的影响日益凸显。家住江桥的市民小林非常反对自带板凳坐地铁的行为:“早高峰的11号线本来就挤,自带板凳的人占着本就宝贵的车厢空间,让很多人都上不了车。”

“‘板凳族’所占据的车厢地面位置,至少可以站两个人,板凳大一点的可能占据3-4个人的位置。”一名地铁安全管理人士说,自带板凳的地铁乘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失衡。

更进一步则是公共安全隐患。上述人士分析说,比如坐在门边的板凳族,阻碍了其他乘客的上下车动线,“碰擦、冲撞,甚至踩踏,都是潜在的风险”。

“小板凳不是固定座椅,存在滑动风险。”他进一步阐述,当列车制动的时候,坐板凳的乘客可能会滑倒摔伤,也容易碰到周边乘客引起冲突。

而容易被忽视的是坐自带板凳的乘客与周边站立乘客存在高度差,特别是“板凳族”的视线位置,“可能让其他乘客、尤其是穿短裙的女性乘客感到尴尬。”反之,走动和站立的乘客,则可能忽视坐在低处的乘客,带来挤压或踩踏的风险。

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分享被“板凳族”影响的经历。“有次踢到了板凳,差点没站稳,压到了算谁的”“人挤人的车厢,被挤到小板凳边上,刹车的时候想扶一下墙,距离太远,倒在旁边大哥怀里”“带板凳喜欢拦在车门边,其他人上下车都不方便,还要担心会不会踩到人”……“板凳族”给其他乘客带来了诸多不便。

“板凳族”该如何管理?

因存在争议,地铁“板凳族”多次成为热搜话题。支持者认为“打工人何苦为难打工人”,反对者则斥其“自私占道”“人为制造公共安全风险”。不同的利益诉求,为地铁管理带来难题。


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曝光地铁“板凳族”(图源网络)

“大家都累,如果每个人都自带板凳,地铁还塞得下吗?”一则讨论地铁“板凳族”的帖子下面,这条评论得到高赞。

绝大多数网友反对“板凳族”,称其“不顾他人利益”“缺乏公共道德意识”“自私”等等。一名网友指出,“板凳族”自然谈不上文明雅观,“说重一点,就是怠惰、不够自律的表现。”

也有人表示理解,认为地铁座位有限,在客流宽松的平峰时段,“自带板凳未尝不可”。还有人说,白领工作压力大,节省体力赚钱很重要。

陈丽刷到过这类帖子,看了几条评论就滑走了。现实生活中,她有个同事也是“板凳族”,但两人建立了默契,不在公司和同事面前谈论这个话题。

实际上,自带椅子上地铁不算新鲜事。早在2014年地铁11号线开通不久,地铁“板凳族”就曾引起关注,被人当作“奇闻逸事”。

随着上海地铁的日均客流不断攀升,9号线、11号线等长距离通勤线路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等,被更多人看到和讨论。

许多市民呼吁管理“板凳族”,最好禁止小板凳进地铁。曾剑为此还拨打过12345市民热线,投诉地铁运营方管理不力。

对于地铁运营方来说,这也是道两难题。跟曾剑得到回复一样,禁止小板凳进地铁,缺乏硬性规范,管理力量也有限,只能通过“倡导”的方式,期待乘客自觉遵守不带小板凳的要求。

今年5月以来,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官方微博“上海地铁shmetro”,至少发布了11条劝阻“乘客自行携带小板凳”的提醒内容,5月14日这天,更是连发两条,称“乘客自行携带小板凳在车厢内就坐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尽管运营方加强了宣传及劝阻,“板凳族”仍屡禁不止。

曾剑有些失望,今年年初修改发布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并没有涉及禁止乘客携带板凳的内容,“如果能加进去,至少管理有所依据”。

对运营方的期待不止于此。网友“随缘”表示,地铁运营方应增加9、11号线等长距离通勤线路的列车班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网友“深木“也建议,11号线应像16号线那样设置大小站线路,用大小站的方式主动分流一些不同需求的乘客。这些建议能否实现,背后涉及的问题更加复杂。

在专业人士看来,“板凳族”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城市规划与职住分离问题的具体表现。陈丽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选择住在郊区“因为租金更低”。在9号线和11号线开通之初,沿线站点区域的居住人口远没有今天这般密集。然而随着居住人口不断增加,郊区地铁规划远远不如市区密集,站点之间相距甚远,运力与乘客需求的错配进一步扩大。

这不只是上海轨交遇到的问题,解决之道,仍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资源配置。

原标题:《上海地铁里的“板凳族”,被安放的和被搅扰的》

栏目主编:王海燕 题图来源:邬林桦 拍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邬林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