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电梯安全是一项民生工程、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既要起势“致广大”,厘清安全治理思路、完善制度方案,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又要落子“尽精微”,拿出更多实招、硬招、新招,抓早抓小,常抓不懈,持久发力。相关部门、单位应扎实做好前瞻性研判和全局性部署,强化底线思维,关口前移,从强化住宅老旧电梯安全隐患治理入手,用严之又严、实之又实、细之又细的务实行动,开展电梯安全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工作。
据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介绍,按照北京市2025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安排,今年将开展2.6万台住宅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并配备可在线下载的电梯“体检报告”和家常话版解读手册。目前,第一季度已完成电梯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5360台。
电梯被称为现代城市生活的“垂直动脉”“垂直交通生命线”,直接关乎千家万户的安全和幸福。目前,我国电梯设备登记数量已超千万台,随着保有量不断攀升,相关事故时有发生。今年2月18日,云南省昆明市某小区电梯疑因故障冲顶,致59岁业主韦某死亡;2024年8月15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某小区电梯发生故障,被困女子扒门脱困,结果从电梯井跌落至负一层地库,当场身亡……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024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通告》显示,2024年全国共发生电梯事故41起,死亡27人。一再发生的电梯安全事故以生命的代价,一次次给我们敲响警钟。
事实表明,很多电梯安全事故发生之前,安全隐患的苗头早已出现,因未能及时排查,或者未能及时整改,日积月累就会发酵成大问题。如何推动电梯安全治理模式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型,实现防患于未然,不仅考验有关部门的责任担当,也考验治理智慧和能力。
据介绍,截至2024年底,北京共有4.5万台住宅老旧电梯,其中使用20年以上的电梯有1.4万台,电梯安全监管任务重、压力大。北京积极推进住宅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并将其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体现了强化安全风险防控的努力,其中不乏新意亮点。
比如,用好“抓重点、重点抓”的工作方法,在推进20年以上电梯更新的同时,聚焦限速器、制动器、接触器等18个“关键项”,对15年以上20年以下的老旧电梯进行安全评估,并将在年底前实现“应评尽评”。又如,变往年的邮寄报告为在线下载,使老百姓能更加便捷地看到报告;委托行业协会针对评估报告编制配套的解读手册,用家常话将报告中的专业术语说清楚、讲明白……推行这些“硬核”举措,彰显了相关部门主动作为的精气神,也体现了为民服务温度。
电梯安全是一项民生工程、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既要起势“致广大”,厘清安全治理思路、完善制度方案,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又要落子“尽精微”,拿出更多实招、硬招、新招,抓早抓小,常抓不懈,持久发力。做好这些工作关键要强化底线思维,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因此,各地应借鉴这方面的有益做法经验,扎实开展住宅老旧电梯安全评估,逐一“问诊、把脉、开方”,找全找准隐患问题,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此基础上,强化“体检”成果运用,做好电梯运行状态、维保、修理等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依靠科技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研判,强化电梯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推进电梯安全治未病“源头防治”。
推进电梯安全治未病“源头防治”,需要市场监管、住建、应急管理、消防等部门紧密协作,以系统性思维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在完善协调联动、信息通报、数据共享等机制方面下足功夫,释放“1+1>2”的集成优势和叠加效应。
从长远看,推进电梯安全治未病“源头防治”,需要建立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注重从广大居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宣传引导,为电梯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人民防线。
相关部门、单位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扎实做好前瞻性研判和全局性部署,从强化住宅老旧电梯安全隐患治理入手,用严之又严、实之又实、细之又细的务实行动,开展电梯安全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工作,一定能下好保障电梯安全先手棋,打赢电梯事故防范主动仗,一定能助力织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护网,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