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长河
5月12日,英国工党政府宣布了一项引发广泛争议的移民政策改革,计划通过延长居留年限、提高签证门槛、关闭部分工作签证渠道等措施,将合法移民数量“显著削减”。这一政策标志着工党在移民议题上的显著右转,不仅与保守党过去数年的政策形成对比,更折射出英国社会在脱欧后围绕移民问题的复杂博弈。然而,这一看似回应民意的举措,却可能因忽视经济结构性需求而埋下隐患。
此次改革的核心包括:将申请永久居留权的最低居住年限从5年延长至10年;取消针对海外护理人员的“健康与护理签证”;提高工作与家庭类签证的薪资及英语语言门槛。相较于过去十年英国移民政策的演变,此次调整可谓“历史性倒退”。
自2020年脱欧后,英国曾推出积分制移民体系,旨在吸引全球高技能人才,同时限制低技能劳工。例如,2021年实施的工签政策要求申请者年薪至少2.56万英镑,但对医疗护理等短缺职业提供薪资优惠。此次新政将工签薪资门槛提升至3.87万英镑,并取消短缺职业清单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收紧了技术移民的准入。这意味着,许多在英留学生毕业后若找不到年薪3.87万英镑以上的高薪工作,将无法获得工签留英。此外,护理签证关闭直接冲击了英国医疗和社会护理行业——该行业外籍员工占比超过40%,2023年缺口达15万人。
究其根源,工党此次政策转向的背后,是多重政治压力与社会焦虑的叠加。
首先,移民数量激增成为舆论焦点。2023年英国净移民人数达90.6万,较2019年增长4倍,其中健康与护理签证及其随行家属占比近70%。内政大臣伊薇特·库珀承认,该签证系统存在滥用现象,部分外籍劳工遭受不公正待遇,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移民的负面观感。与此同时,反移民情绪因社会事件激化。例如,2024年绍斯波特镇的反移民骚乱,源于“非法移民行凶”的谣言,折射出移民议题的敏感化倾向。
其次,右翼政党的崛起迫使工党调整策略。英国改革党凭借强硬的反移民立场,在地方选举中异军突起,舆论认为可能冲击工党与保守党的传统票仓。民调显示,若当前立即举行全国大选,英国改革党可能跻身得票率第一,赢得大选。工党此次政策被媒体讽刺为“学习改革党”,意在争夺保守派选民支持,抢改革党的票。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人口压力与福利制度的矛盾。英国自然人口已经开始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依赖移民补充。然而,本土年轻人中近百万处于“不就业、不接受教育或培训”(NEET)状态。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底至2024年期间,英国处于NEET状态的年轻人数量增加了11万多人;2024年10月至12月,处于NEET状态的人员数量达98.7万,其中包括39.2万失业者和59.5万非经济活跃者(指既没有工作,也不想找工作的人员)。
尽管工党宣称新政旨在“推动本土劳动力发展”,但企业界与经济学家普遍担忧政策可能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英国正面临严重的老龄化与技能短缺。到2030年,高技能工人缺口预计达250万,制造业因人才流失已跌出全球前十。护理、建筑、酒店等行业高度依赖外籍员工,仅伦敦酒店业58%的员工为非英国公民。关闭护理签证后,一些养老机构普遍担忧,若限制外籍护理人员,整个服务体系将崩溃。
另一方面,本土年轻人难以填补岗位空缺。尽管NEET群体中25%因技能不足难以就业,但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企业招聘风险偏好低等问题长期未解。英国商会调查显示,83%的建筑企业和63%的营销公司面临招聘难,工程领域每年缺口达5.9万人。政府虽承诺加强培训,但企业认为措施“治标不治本”,若移民渠道过早关闭,可能导致“用工荒”恶化。
更突出的矛盾是,移民政策收紧与人口趋势背道而驰。英国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45年,85岁以上人口将翻倍,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完全依赖移民。牛津大学移民观察站指出,移民短期内可缓解老龄化压力,但工党政策却选择“堵”而非“疏”,可能加剧公共服务负担。
工党的移民新政是一场政治算计与经济社会现实的激烈碰撞。尽管它回应了部分选民对移民激增的焦虑,却未触及劳动力市场的深层矛盾——技能错配、培训缺失、福利制度低效。当政策将移民简单视为“社会负担”而非“经济支柱”时,英国可能陷入更严重的增长困境。总之,在政治口号与经济理性之间,英国正站在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