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高中就好了,考上大学就好了,参加工作就好了,似乎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
当国内写字楼里面的白领还在因为996工作制而苦恼不已的时候,鲜少有人想到,还有一个群体正以更长的“工时”而运转着。
甚至于,这个群体里面的一些人连18岁都没有达到。
过去的父母总认为,如果孩子觉得学习累,那不妨去看看大人上班,那才更累。
但今天我们渐渐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可能真的比某些上班族还要累。
从早到晚,从课堂到补习班甚至兴趣班,孩子们像一个精密的仪器一样在现代标准化流程中切换,他们的学习时长,如今比上班族还要长。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作时间创下近20年新高,达到了49小时。尽管还有一部分人每周工作时长比49小时还要长,但这仍然不及一些高中生,甚至初中生的周学习时长。
北大组织开展的国内家庭追踪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高中生的周学习时间为59.7小时,比上班族多出近11小时。
哪怕是中学生,周学习时长也高达55.2小时,小学生也高达46小时。
这意味着,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的“工作时间”正逐级递增,最终也超过了大多数成年人的工时,至少从平均工作时长来看是这样。
当学生比成年人还要“忙碌”的时候,一定是哪里出了一些问题。
2017年,教育部曾规定国内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每周35课时,每课时45分钟,合计约26小时,即便加上每天2小时的课后作业与兴趣班时间,学生的每周学习时间也不应该超过45小时。
但现实情况是,仅仅是初中生,周学习时间就高达55.2小时,这比全国企业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作时间多了6个小时。
上学没有上班累?
在过去是这样,但今天,一个上班族或许还有双休或单休,但学生们周末却没办法闲着。
从北大的数据来看,一个孩子的学习时间由周末和非周末两部分构成。具体来看,高中生在工作日平均每天学习高达9.95小时,周末每天花费4.97小时做作业或补课。
对应的,初中生工作日投入9.35个小时学习或做作业,在周末日均学习也有4.24小时;哪怕是小学生,工作日每天学习也高达7.75个小时,周末也会花费3.62小时完成各类任务。
说好的给学生减负,为什么学生反而比上班族更累?
2021年,给学生减负的“双减”正式出台,该政策不仅在作业量、上下学时间、睡眠时间做了规定,对课后辅导等方面也做出了细致的设定,要求各地学习严格遵循,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减负。
事实上,双减的确有一定的效果。
数据显示,国内高中生的周学习时间从2018年的60.4小时,降至2022年的59.7小时,中学生也从55.9小时降至55.2小时,反倒是小学生学习时间略有增加,但基本上也比较稳定。
但总体来看,即便是在双减的背景下,学习压力最大的高中生每周学习时间也不过缩减了一个小时,这表明,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学习时长很难从根源上改变。
更重要的是,需求仍然存在。
只要家长们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焦虑,那么培训班补习班就很难彻底杜绝。
培训班转入地下,以“上门辅导”或“兴趣班”的形势继续存在着,编程也不再是技能培训,反而变成了“逻辑思维训练”,奥数也改头换面,成了“数学思维”,就连书法、美术这样的艺术课程,也被赋予了“提升专注力”的新使命。
而双减对高中生的影响,就更为有限。
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高中生很难将事务分配到其他事情上面,学习时长自然难以衰减,尽管双减落地后,遏制了一部分学习时长的上涨趋势,但总体国内高中生的学习时长仍然较高。
当每个孩子付出如此巨大的“学习成本”时,换来的学历或大学,可能配不上如此高的成本。
北师大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认为,如果考虑到投入产出比,国内学生的学习效率实际上处于“全球中等偏下水平”。
当过分注重时长而不是效率的时候,自然也会挤压学生们的休闲和娱乐时间。
根据南都民调中心的调查数据,国内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高中生在晚上11点才能够上床睡觉,而教育部的建议时间是,高中生的就寝时间一般不应晚于晚上11点。
但问题仅仅只出现在高中吗?
最近几年,随着升学压力不断加剧,哪怕是小学生也面临着极高的考学压力,做作业做到深夜的小学生也屡见不鲜。
以至于江浙等地的教育部门不得不出台“作业熔断”体系,即到点必须停笔。
以苏州为例,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的规定是,小学生到晚上9点50分,初中生到晚上10点,高中生到晚上11点,仍然没有完成作业的,可以停止作业,第二天向老师说明情况即可,无需补交作业。
规定是很好的,但在升学的压力面前,资源是有限的,而学生层面的竞争,自然越发激烈。
表面上看,最近几年国内生育率已经锐减,理论上升学压力已经不大,但这批孩子并没有进入到学龄阶段,反过来,20005年到2015年间出生的学生规模,依然相当大。
这也导致,理想中的升学压力锐减,可能还要等到几年之后。
在高强度的学习时长面前,孩子们的睡眠健康也是一个大问题。
根据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2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国内中小学生的实际睡眠时长普遍低于教育部的建议标准。
其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56小时,远低于教育部建议的10小时;初中生睡眠时长为7.48小时,也不及教育部建议的9小时;而高中生的睡眠时长则只有6.5小时,比8小时建议标准少了19%,甚至高中生的睡眠时长还不及上班族。
睡眠不足,更大的压力,也让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成为了焦点;跨国调查显示,在抑郁、焦虑、孤独和愤怒等负面情绪上,国内学生的数值都明显偏高。
当然,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资源更匮乏,竞争更激烈的“小镇青年”,他们的学习时长也更大。
国内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随着城市等级下移,学生的非周末学习时间呈现上升趋势,相比省会城市的同龄人,位于县城和乡镇的高中生会付出更长的学习时间,每日非周末的学习时长也高达10.66小时。
作为对比,今天一个进厂拧螺丝的上班族,每天算是加班的工作时长,正常情况下也不过10小时左右。
分地域来看,北方的学生工作时长也普遍更长。
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学习时长普遍偏长,其中山西以54.49小时位居榜首,另外重庆、黑龙江乃至吉林等地,都超过了每周50小时的学习时长。
而学习时长相对较少的,反而是经济相对更为发达的地区,例如上海、浙江、天津和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这里的学习时长相对更低。
出现这样的差异化并不意外。
北大学者林小英在著作《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一书中写道:“全面贴合应试教育的逻辑,利用一切剩余的时间进行朗读、刷题、背诵。
县中模式的出现,和当地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小镇做题家”留守青少年居多,学校往往采取更严格的管束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优质生源被省城抢走,教育资源分配有限,学校往往也别无选择。
停止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落伍,这是一场提前决定人生起跑线的长跑。
当考上好的大学成了每位父母的期许,那么对孩子来说,娃娃自然需要“从小抓起”。
但给孩子减负,早已经是大势所趋。
2023年,教育部就出台了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严禁强制学生参加课后服务,严禁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但对于教育而言,真正的减负或许不是某个具体的措施,而在于整个社会的迭代。当父母不再鸡娃,教育不再是分数的高低时,或许教育上的内卷才能够踩下刹车。
而孩子们真正的未来,显然不是靠一纸分数就能够决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而试卷上的数字,仅仅只能够印证他们的那一面。
至于其他更多面,还需要靠孩子自我发掘,在人工智能时代,会考试早已经不是强项,会独立思考和创新,是比考试更重要的能力。
而给孩子们进行学习减负,是让他们拥有更多时间来发掘自我的唯一方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