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地处秦岭腹地,县域内沟壑纵横,30万群众分散居住在3477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河流的阻隔使得雨季出行难、学生上学险、产业发展慢等问题曾长期困扰着当地百姓。如今,一座座慈安便民桥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成为连接民生的“连心路”,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镇安县大坪镇岩屋村育苗基地,39岁的村民马先军驾驶着三轮车,轻松地拉水浇地。他指着横跨岩屋河的慈安桥感慨道:“这座桥修通后,车能直接开到地边,发展产业方便多了!”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村民转运肥料和烟苗的“中转点”,村民们不得不涉水通行,不仅效率低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如今,通过“慈善协会投资一点、村集体经济补贴一点、爱心人士捐助一点、受益群众投资投劳一点”的多元筹资模式,镇安县的便民桥建设成效显著。自2022年以来,全县在慈安桥建设项目上投入超过1160万元,建设慈安桥98座。其中,慈善协会投资482万元,带动乡镇政府及村集体投资、社会各界捐款、群众投工投劳折合679万元。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304座便民桥,惠及10万群众,彻底解决了“出行难、出山难”两大难题,打通了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新建的慈安桥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更为当地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全县建设茶园11.55万亩,年产茶叶1250吨,产值2.5亿元;发展桑园6.5万亩,年养蚕1.15万张,产茧380吨,产值1800万元;种植烤烟2.83万亩,年产烟叶5.23万担,产值6589万元;种植魔芋5.6万亩,年产3万吨,产值1.5亿元。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群众和村集体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走出了一条“以小桥梁撬动大民生”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与此同时,镇安县慈善协会积极构建多元化慈善帮扶体系,同步推进多项民生工程。坚持“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全县创建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140个;依托互联网慈善平台,三年间网筹善款4158.58万元,位居全省前列。此外,累计募集防疫、救灾等各类款物价值8586.6万元。通过实施“产业帮扶·爱心助农”项目,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益行动,实现公众筹款2012.26万元,获得激励资助金114.6万元,帮扶产业大户和脱贫户67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开展慈善助学项目,发放善款1080万元,救助学生1765人;实施“三节”救助、善济病困等项目,发放善款、物资价值3456.6万元,帮扶困难群众5万余人次,并向县级及镇中心医院捐赠救护车8辆。
为确保慈安桥的长效运行,镇安县建立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护机制。在建设过程中,引导村民主动投工投劳、让地移树,有效降低建设成本;建成后,县、镇、村三级紧密联动,全面推行“桥长制”,明确管护责任,定期巡查维护,形成“建、管、护”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小桥大民生,铺就振兴路。”镇安县以慈安桥为支点,撬动了民生改善、产业升级、生态优化的全域发展。未来,该县计划在5年内再建慈安桥200座,持续深化“交通+产业+康养”融合发展模式,探索慈善事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奋力书写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邹专 侯兴华 刘先娥)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