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们常夸人枪法准的"百步穿杨",其实射的根本不是杨树叶,而是柳树叶!
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个有趣的文字误会。
故事要从战国时期说起。
楚国神箭手养由基和潘虎比试射箭,人家潘虎三箭都中五十步外的靶心,可养由基非要玩高难度的——射百步外的柳叶!
结果他三箭全中柳叶中心,从此留下"百步穿杨"的传说。
奇怪了,养由基明明射的是柳叶,为啥古书却都要说"穿杨"呢?
原来在古代,"杨"和"柳"根本就是一家子,“杨柳”实际上指的只是柳树,并不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西汉《尔雅》里写得明明白白:"杨,蒲柳"。
清代郝懿行在其《尔雅义疏》一书中提到:“《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
就像我们现在说"杨柳依依",其实说的都是柳树。
连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那个漫天飞舞的"杨花",其实就是柳絮!
不过,关于杨柳特指柳树的说法,连古人都不好解释清楚,所以到了宋朝时,小说家便杜撰了一个柳树被隋炀帝赐姓国姓杨的故事。
宋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让百姓沿河种柳树,不仅给拉船的姑娘遮阳,还能喂拉船的羊。
最后还给柳树赐了国姓"杨",所以柳树又叫"杨柳"。
虽然这故事是后人编的,但可见古人对这两种树也傻傻分不清楚。
最逗的是,这个文字游戏还延续到了今天。
我们背的古诗里,"杨花"是柳絮,"杨柳"是柳树,就连现在说的"垂杨柳",其实都是柳树的品种。
要不是看古籍记载,谁能想到成语里的"杨"居然是柳树呢?
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例子还有很多呢!
比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涕"原本指的是眼泪,而不是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