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淑秀
“吃什么?” “随便。”
“周末去哪儿玩?” “随便。”
“你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 “都行,随便。”
这句看似洒脱、随和的“随便”,在我们日常的对话中出现的频率之高,或许超乎我们的想象。
你是这样的人吗?或者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
它像一块便捷的挡箭牌,轻松地化解了当下需要做出选择或表达立场的“难题”。
我们往往将其解读为一种不挑剔、好相处的性格特质,甚至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智慧。
但我觉得,这句轻描淡写的“随便”背后,可能并非总是源于真正的豁达,反而可能隐藏着一些不易察觉,却深刻影响着我们与人际互动的“防御机制”——尤其是针对“选择困难”的焦虑和对“人际冲突”的恐惧。
将“随便”挂在嘴边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并非如他们表现出来的那般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