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印度洋咸湿的海风吹过迪戈加西亚岛,六架B-2隐形轰炸机缓缓滑出跑道。它们的身后,是中东持续三十年的战火,眼前,是收缩与挣扎的美国霸权新时代。


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次看似平常的军事轮换,恰似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隐喻。1991年海湾战争,B-2首次亮相即摧毁伊拉克核设施,隐身技术震慑世界;2025年,同样的基地,同样针对伊朗核计划,它却被迫撤退。三十四年,攻守易形。

美军说这是“装备轮换”,但懂行的人嗅到了更深层的无奈。B-2的撤退,本质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结构性矛盾:一架B-2的维护费用能养活三个非洲小国军队,而军火商仍在游说国会采购更贵的B-21。当中国东风-26反舰导弹射程覆盖迪戈加西亚,当伊朗无人机可 swarm 攻击基地,美国不得不承认,单纯技术碾压的时代结束了。

值得玩味的是替换者B-52——这款1952年首飞的老轰炸机,经历过古巴导弹危机,熬死了苏联图-95,如今又成了美国“廉价存在”的象征。它的存活,印证了一个真理:大国博弈中,实用主义永远比技术神话活得久。

更深一层看,这次换防暴露美国中东战略的撕裂。一边用B-52保持存在,一边向阿联酋狂卖14亿美元军火[citation:用户素材],白宫既要威慑伊朗,又要避免直接开战。这种“既要又要”,像极了特朗普一边威胁对伊动武,一边签停火协议的矛盾体。

历史总是押韵。2015年奥巴马撤走中东航母被批“软弱”,如今拜登撤B-2却被包装成“战略弹性”。区别何在?或许只因中国崛起改变了规则——当美国把60%海军力量调往亚太,中东便只能打折扣威慑。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我们乐见B-2撤退。少一分前沿威慑,多一分谈判诚意。毕竟,和平不是靠隐身涂层实现的,而是大国间的清醒克制。

#美国军事战略转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