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的阳光洒在平静的深圳市龙岗河上,微风轻拂,波光粼粼的河面倒映着蓝天白云。这里不仅是临近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还是龙岗外国语学校(集团)行知学校学生们的欢乐课堂。

“加油!加油!”行知学校的学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此起彼伏的助威声回荡在龙岗河畔。师生们铆足了劲儿,双手紧握麻绳向后拉。

这是行知学校把课堂“搬到”龙岗河畔的生动片段。“我们不应用学校的围墙困住学生们探索的目光,我们应让广博的世界成为学生的大课堂。”自2024年9月行知学校正式开办以来,行知学校执行校长刘健一直在努力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与课本以外的真实世界有更多接触。

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行知学校活动场地却不太充足,上体育课时,师生难以放开手脚去玩。如何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保质保量地上好体育课?

“371,372……”刘健用脚步丈量后发现。从学校走到龙岗河碧道,仅需三百七十多步。在他看来,龙岗河畔如同天然的课堂,为行知学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空间广阔、设施完善、自然资源丰富。

依托龙岗河畔的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行知学校大胆创新,把课堂“搬到”龙岗河畔。去年秋季学期,学校以知识学习、实践探索、创新思维为重点,精心设计开发了“行知畔课程”。

把课堂“搬到”龙岗河畔,虽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但如何保障好学生的安全?与传统的校内教学相比,校外教学环境相对复杂。于是,学校联合社区、相关部门,准备了详细的安全预案。学校还邀请家长义工共同参与“行知畔课程”。校家社协同育人,为学生户外安全上课“保驾护航”。

风声,鸟声,加油声……构成了行知学校学生们别样的体育课堂。“上课前,老师们会提前踩点,因地制宜地设计课程内容。”行知学校体育教师姚灿波介绍说,每个班每周会有1—2节体育课在龙岗河畔进行。学生们会在相对平整的地方跳绳、练习八段锦、甩动彩带舞龙等,在斜坡、弯道进行体能、慢跑耐力训练。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沿河跑操。

为帮很多学生圆马拉松梦,学校进一步挖掘利用龙岗河碧道这一资源,在2024年举行了首届运动会——“行知杯”龙岗河迷你马拉松比赛(以下简称“河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分组完成了马拉松服装、集章卡、加油窗口等设计。学校教师设计了3条路线,涵盖绿道、石桥等多种场景。其中,小学生需完成6公里赛程,中学生则需要完成10公里赛程。

随着发令枪响,学生们沿着比赛路线,在绿道中奔跑。七(3)班学生郭诗漫和同学们相互鼓励着,跨过了终点线。“沿途迷人的风景让人心情愉悦。”郭诗漫还从这次迷你马拉松比赛中悟到了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抵达目标。

看着孩子们捧着完赛奖牌满载而归,姚灿波颇有感触,“虽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有了更好的体验”。

行知杯“河马”比赛已成为学校固定活动,今年4月,学校第二届“河马”比赛如约而至,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

“行知畔课程”从体育学科起步,逐渐应用于更多学科。在“百变的叶”生物课中,学校生物教师何晶晶设计了3个挑战型任务,引导学生们带着“百变叶形”参照卡、收集卡和思考卡,到龙岗河畔观察植物的种类、生长环境和特点等。学生们在龙岗河畔收集了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记录叶子、根茎的特征,并将它们带回了实验课堂。

通过叶色变化探究实验,学生们直观地看到,叶子在不同酸碱度环境下,颜色会出现变化。他们也由此加深了对叶绿素等知识的理解。

“学生们用自己捡的叶子进行生物探究,这种体验更为真切。”何晶晶在课前向学生们明确任务;课中带着学生们到龙岗河畔实地探究;课后她引导学生通过自评、视频展示等方式,完成评价反馈。

“我们带着孩子一起用好奇心、探索欲,创设没有‘围墙’更没有‘天花板’的课堂。我们还带着孩子走进社区,在自然场景中尽情探索。”在刘健力推下,行知学校将体育、美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等进行跨学科整合,打造“行知畔课程”升级版。

在龙岗河畔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快乐和成长。正如学校一(1)班学生吴缇可的爸爸所看到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开放的环境,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而在真实世界中求学的孩子,更能获得阳光健康和全面发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谢钰然 蒋颖妍 记者 刘盾)

作者:谢钰然 蒋颖妍 刘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