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32字,图片4张,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没有人能想到,1853年耶路撒冷教堂的一串钥匙,居然让欧洲五大强国打成一团!这是怎么回事呢?
法国说:这钥匙该归我们。俄国怒吼:一派胡言!给我们才是名正言顺。
奥斯曼土耳其瑟瑟发抖:两位大哥,钥匙给你们,你们打架别误伤我啊……
1841年的《伦敦海峡公约》使沙俄在土耳其的霸权几乎丧失殆尽。从那以后,沙皇对两海峡那是朝思暮想,费尽心机企图在东方问题上再做文章。
法国对东方问题也很重视。拿破仑三世企图从列强纷争中渔翁得利,趁机扩大法国的势力和影响,巩固自己的统治。
正如法国外交大臣德鲁安所言:“关于圣地问题,以及一切和它有关的问题,对于法国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法国只是想利用这一问题去拆散那个钳制自己多年的大陆同盟,所以这个同盟一出现不和的迹象,拿破仑三世便紧抓不放。
俄、法两国都想找到一个借口,借题发挥,制造事端,从而排挤对方。1852年,法俄在圣地问题上又起争执。但此时,法国的对俄态度更加强硬。1852年7月,奥斯曼答应了法国的一切要求,路易·波拿巴在这方面暂时取得胜利。
法国这种嚣张到目中无人的行为,一方面将尼古拉一世挤进了死胡同,沙皇如果再退让就等于自居于拿破仑之下,这是沙俄无法容忍的;另一方面又向沙皇提供了一个挑起事端的借口。
沙皇于是抓住这个机会,以苏丹偏向法国为理由,向土耳其施加强大压力,企图索取更多的权益。1853年2月,沙皇特使缅什科夫到达君士坦丁堡。
在这个问题上,苏丹本来就是东防西挡,法国、俄国这两位爷谁也得罪不起。现在,俄国的压力又来了,于是奥斯曼只能委曲求全,满足了沙俄这次提出的要求。
但沙皇的野心不止于此,蓄意扩大事态的缅什科夫不但不就此罢手,反而得寸进尺,提出了奥斯曼无法接受的要求。苏丹在英法的支持下,连续数次拒绝了缅什科夫的要求。缅什科夫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也未能使土耳其屈服。
1853年6月,沙俄觉得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于是不宣而战,入侵奥斯曼治下的多瑙河两公国。令人玩味的是,刚刚在拿破仑战争厮杀半个世纪的英法,竟站在同一战线。
不过这也很容易解释,因为工业革命的英国,其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于殖民地。近东是英国通往印度的要道,如果俄国的阴谋得逞,控制了土耳其帝国,就等于掐住了英国的咽喉。堂堂大英帝国哪里受得了这委屈?
在英、法的支持与怂恿下,1853年10月,壮了胆的土耳其马上对俄宣战,准备一雪前耻。1854年1月,英法联合舰队开往黑海,这很明显是秀肌肉,想恐吓一下沙俄。2月,英、法向俄国发出通牒,要求俄军在4月30日以前撤出两公国,俄国直接选择了无视。
俄国为什么敢无视英法呢?因为沙皇以为同为君主国的普奥好兄弟会占在自己一边,然而神圣同盟早已貌合神离。普鲁士对1850年俄罗斯在普奥争端中袒护奥地利早有怨言,此时更不会为这个与自己毫无利益瓜葛的问题为俄国火中取栗。
而奥地利则为了维护在巴尔干的贸易利益,很轻易就把俄国出卖了。于是,1854年3月底,英、法相继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俄罗斯被迫以70万兵力与拥有约100万军队的同盟国进行战争,在军事技术装备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战斗在几个战区同时展开。
1854年9月,英、法联军在俄国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开始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1855年初,1.5万撒丁军队又开到克里米亚,反俄盟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
6月,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发动总攻。9月,联军攻克了要塞,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战败消息传来后,顽固的尼古拉一世拒绝认输,然后就两眼一瞪,死了。俄国给的说法是死于“感冒”,但我认为不排除被气死的可能。
1856年《巴黎和约》签署,宣告俄国在与英法土撒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主要内容是黑海中立化、多瑙河两公国自治、俄国丧失巴尔干保护权。
整个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俄军损失52.2万余人,土军损失近9.6万人,法军损失9.5万人、英军损失10.2万人。俄国为这场战争大约耗资约8亿卢布,同盟国耗资约6亿卢布。无论是从哪方面看,俄国都是输得只剩下裤衩子了。
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几乎所有欧洲大国都卷了进去。这次战争使俄国遭到史诗级削弱,毛熊被打到只能在地上趴着了。
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
一串小小的钥匙,竟成了19世纪欧洲列强野心与利益碰撞的缩影。当沙皇怀揣对土耳其的鲸吞之心、拿破仑三世企图扩张之际,他们谁也没有预料到,最终带来的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惨烈浩劫。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赢家,每个战争的代价,最终都要用鲜血和生命偿还。
或许,正如哲人所言:“历史不会重演,但它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
关注我们,设置星标,获取更多内容:
写文不易,喜欢就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