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看过这组照片吗?





▲ 图源:摄影师蔡山海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这组照片拍摄于去年四月,山西代县上高陵村,77岁老人张福青的葬礼上。

全体互联网家人看到这组照片的第一反应都是:好感动。

这位老人的院子里,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生前的心事。

字里行间,有日常流水账:

“2017 年正月十二,71 岁福青同茂川洗澡后拾到价值 5800 元金项链,第二天失主找回”,“院房已盖完了,迄今心上两个支架,每日两次服药,大儿支付。”

有农事经验:

“每年杏花落,打药一次,立秋后,再打一次毛虫药,花落疏果,四寸远一棵果,越大更甜,每年剪一次树枝。”

有朴素的愿望:

“77 岁的我。张福青能去看看(新疆喀什)吗?希望我两个儿子去定居,大展宏图,吸引更多乡亲去共同发展。”

而在这些心事里,藏着这位老人对整个宇宙的追问——


▲ 图源:摄影师蔡山海

“宇宙有多大呀?”

我想起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大名士刘伶醉酒后光着身子说:

“我啊,把宇宙当做我的房屋,把房子当做我的衣服。”

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近两千年后,张福青老人提笔在自家房子的砖墙上追问:“宇宙到底有多大啊?”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种本能的感动。

我们生活在人世间,却依然会去思考我们与头顶那片天空的联系,思考整个宇宙的奥秘。

这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而在这条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人将这份好奇心定格成了永恒的浪漫——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这位在史书上甚至没有具体记载的“冷门诗人”,却凭着这首《春江花月夜》却被赋予“孤篇压全唐”的赞誉。

他用这首诗,追问着那个千百年来的终极疑问:宙这样广阔,那我们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一起听听意公子的讲解吧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写出了我们生而为人最美好的两种状态:

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想象宇宙的广袤;也将双脚踩在具体的生活里,去爱,去思念。

然后我们在对世界、对自我、对爱的不断探索中明白:我们的存在,就是意义本身。

就像电影《宇宙编辑部》结尾的台词所说的:

“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存在的谜题,也是这个谜题的答案。

如果宇宙是一首诗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组成这首诗的一个个文字。

我们繁衍不息、彼此相爱,然后我们这一个个字就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句子,这首诗就会一直写下去。

当这首诗写得足够长,总有一天,我们可以在这首宇宙之诗里读懂我们存在的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