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30年光阴长卷
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历在目
我们用30张珍贵的老照片
讲述30个难忘的影像故事
回眸上海一中院走过的砥砺征程
透过光影
铭记每一个定格的历史
见证每一次法治的进步
重温每一瞬的意义非凡
这些珍贵的回忆
将在中国法治的岁月长河里
永久留存
续写传奇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30年光影长卷的第十八卷。
1998年10月6日,上海华亭宾馆的旋转门旋转迎来21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官、专家,第三届亚太地区法院会议在这里举行,这也是中国法院首次承办区域性国际司法盛会。照片记录下这一刻,定格在会场一张张不同肤色的脸。
而另一张照片里,醒目的“全国二十城市刑事审判研讨会”会标,直白地宣告了1999年这场司法研讨的主题。这两张会场照片,见证着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建院初期对外司法交流的“双向奔赴”。
盛焕炜正在接受采访
“当时撤一建二后,上海一中院各项司法改革创新举措备受国内外关注,对外交流也很频繁。”“你看这个就是新加坡共和国首席大法官,这个是新西兰地方法院首席法官,当时一共来了200多名法官专家……”时任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后任审委会专委)的盛焕炜拿起照片如数家珍。他至今还清晰记得,得知上海要承办亚太地区法院会议时候的心情。
“我们当时既激动又紧张。”盛焕炜回忆,激动是因为这是中国法院首次作为主办方承办国际司法盛会,会议放在上海与有荣焉。紧张则是因为经市委批准、上海高院同意,会议要由上海一中院承办。“那么多外宾,从人员邀请到会务准备,再到材料翻译、接待礼仪,都没有经验。”
为了筹备办好这次会议,上海一中院专门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筹备小组,还组织有外语专业基础的法院干警参与筹备,刚入院1年的单素华(现任上海金融法院副院长)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我从经济庭被借调至办公室,主要负责一部分外方会务联络对接,以及会议材料翻译等工作。”“为了办好这次会议,院领导还专门带队去参加了1997年在悉尼举办第二届亚太地区法院会议。”近日,单素华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那时候出国交流机会难得,我当时作为随团和会议翻译,其实心里特别紧张,好在后来圆满完成任务。”
经过近一年时间细致筹备,转眼时间来到1998年10月,6日至8日3天会期里,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法官、学者聚焦“21世纪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围绕“21世纪司法制度所面临的基本课题 ” “法院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 “模范司法制度 ” “科技在司法制度中扮演的角色“等议题展开思想碰撞。
“国外的法官、学者们准备非常充分,有的材料准备了厚厚一沓。既让世界了解中国特色审判制度,也让我们的法官打开了眼界,是一次极好的学习和交流切磋的机会。”盛焕炜回忆,上海一中院在主旨发言中认为,21世纪司法制度演进中,改革是潮流,融合是趋势,公正是主题,效率是关键,社会功能的发挥是根本出路,充分体现了前瞻性。
这次会议对推进上海的法治建设、亚太地区司法制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进一步增进上海与世界各国、与国内兄弟省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你看,这是当时二十城市刑事审判研讨会制作的内部通讯录。”盛焕炜手中握着透着年代感的小本子,将时间拉至1999年。
1999年主办全国20城市刑事审判研讨会
1999年5月13日,全国二十城市刑事审判研讨会在上海拉开帷幕,这是1997年新修刑法、刑诉法实施后的首次全国性刑事审判实务峰会。
“研讨会名字虽然是二十城市,但实际来的远远不止。”盛焕炜回忆,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30个大中城市和地区的34个中级法院81名代表。
“当时新刑法、刑诉法刚施行,各地判例像‘八仙过海’,存在同案不同判情况。”“罪刑法定原则落地遭遇的证据规则争议、新型经济犯罪定性等问题亟待破题。”盛焕炜回忆,与会代表带着各地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硬骨头”齐聚黄浦江畔。
会议突破性采用“案例问诊”模式,参会者围绕“罚金等财产刑执行”“单位犯罪主体认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认定”“非法经营罪犯罪构成”“医疗事故罪的界定”等争议点展开“会诊”。上海一中院的交流发言中,还着重对二审庭审方式三方面改革作了深入交流,包括庭审调查顺序、证据审查方式和庭审节奏的控制……
“这场持续3天的头脑风暴催生了多项重要成果,会上形成的观点和共识最终被写进最高法司法解释,也为中国特色刑事审判体系建设提供鲜活样本。”盛焕炜回忆。
两场会议的余温,在上海一中院的司法年轮上刻下深刻印记。“那两场会议像两扇窗,一扇望向全国刑辩前沿,一扇通向国际司法舞台,让刚满3岁的上海一中院第一次清晰看见司法交流的星辰大海。”盛焕炜说。
文:胡蝶飞
值班编辑:卜玉 朱桓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