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的教室角落,几个小学生正围坐一团,指尖翻飞着色彩透亮的 “ 水晶泥 ” ,拉扯时发出 “ 啵啵 ” 的响声。

但家长们可能不知道,这些让孩子爱不释手的“治愈系玩具”,正像披着糖衣的毒药,将一种叫硼砂的白色粉末悄悄带入生活。


一、廉价硼砂受追捧

当胶水遇见硼砂,就像平凡液体被施了“凝固咒”:原本稀软的胶状物瞬间拥有Q弹筋骨,能拉伸成薄如蝉翼的膜,也能捏出憨态可掬的小动物。

这种神奇变化的背后,是硼砂在玩“分子积木”游戏——它像无数小钩子,把胶水分子紧紧勾连,形成弹性网络。


对于小作坊来说,这简直是“魔法配方”:一斤硼砂可能不到20元,却能做出上百份泥类玩具。

想象一下,孩子手中的“DIY手工泥”,可能藏着剧毒,是不是后背发凉?

二、温柔触碰中的危险信号

(一)会咬人的皮肤刺客:当玩耍变成灼痛

硼砂会溶解皮肤表层油脂,破坏屏障功能,长期接触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

(二)甜蜜的毒药:当好奇变成危险

硼砂进入人体后会与胃酸反应生成硼酸,干扰细胞能量代谢。

成人中毒剂量为1~3克,儿童误食5克即可致死,而婴儿仅需2~3克。

(三)会呼吸的威胁:当捏压变成伤害

捏泡泡泥时“噼里啪啦”的响声,其实是硼砂粉尘在飘散——这些比头发丝还细几百倍的颗粒,会随着呼吸钻进孩子的小肺叶,对哮喘患儿尤为危险。


(四)玩具的 “伪装术”:当毒玩具“变身”,风险翻倍

厦门海沧区市场监管局查获的“假水”玩具,瓶身设计成奶茶、汽水样式,甚至印有“可饮用”的字样,与文具杂物混放在货架上,极容易让低龄儿童误认为是饮料。

三、家长要火眼金睛识别危险

别以为贴上“无硼”“天然”标签就是安全牌!

有些商家用“硼酸钠”“珍珠泥”等别名继续添加硼砂。

若孩子玩玩具后出现皮疹、腹痛或呼吸道不适,立即停用玩具并就医检测尿硼水平。

此外,为确保玩具安全并减少硼接触风险,家长除避免购买“三无产品”外,还应教导孩子玩后务必进行“三步洗手法”。


即:清水搓洗20秒→肥皂打泡→重点清洁指甲缝,减少硼残留

下次在文具店看到色彩斑斓的手工泥时,不妨仔细看看包装上的成分表是否坦诚清晰。

家长的每一次审慎选择,都是在为儿童玩具的安全生态投下一票。

【参考文献】

郎楠, 尹萸. 美丽水晶泥背后的危险[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21, 34(1): 96.

陈泥. 曾之宜. “假水”玩具别玩[N]. 厦门日报, 2023-11-15.

说明:文字原创,图片由AI生成。

作者:解阳杨

编辑:李硕然 唐蔚

审核:姜峰 李雅琴

关注“姜大夫答疑”

分享交流专业、有趣的健康知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