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5月14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广播电视台协办的“百千万工程”主题宣讲活动在广州增城举行。

滩涂变成了鱼苗“海上银行”,荒地上建起千亩辣椒基地……来自全省各地的“新农人”宣讲员们,结合奋战在“百千万工程”一线的切身经历,分享了一个个将“土疙瘩”变成“金元宝”的故事。

宣讲活动气氛热烈,现场的基层群众深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新时代的乡村蕴藏着勃勃生机,孕育着无限希望,要立足自身岗位,发挥实干精神,推动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新农人”逐梦乡村沃野

在广东,一个个敢闯敢拼的“新农人”正逐梦乡村沃野,在庄稼地、养殖棚、鱼塘边,写下奋斗的诗篇。


“不管走得多远,离开多久,我心里总是装着对家乡的思念。”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说,2020年,辞去在城市工作的她回到家乡,开始了“乡土逐梦”,成为一名农机手。走访了解乡亲们的需求后,沈燕芬以石乡农机合作社为基础,联合周边乡镇,成立了广州市首家农机联合社。联合社创新实行“农业生产托管”,可以为农户提供种植指导、农机调度、物资采购、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如今,联合社一年服务面积超10万亩,服务的农户已经超过了40000户。她还积极组建“新农人”团队,大学生们脚踩在田里,振兴乡村的情怀像种子播在了他们的心里。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从源头上决定了农业领域的生产效率和品质。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研究所研究员刘毓文以生猪为例:1头种猪不断繁衍可以产生2万多头商品代猪,对应2100吨猪肉;饲料转化率只要提升1%,每年饲料就能节省将近100亿元。因此,在种源上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改进,就可以产生指数级增长的巨大经济效益。针对种业研发的系列难题,研究所不断自我挑战,成功打造出“万相育种加速器”体系,可以全面鉴定动植物个体的基因信息,并提高了表型预测的准确性。团队还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多个生物育种项目的落地应用,有望通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多个物种的品种改良提供帮助。


如何把烂滩涂变成年产50亿尾鱼苗的“海上银行”?珠海市龙胜良种鱼苗培育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舜梅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公司克服重重困难,多年来,从水质调控、设备升级、亲鱼培育到苗种繁育技术等方面坚持创新,先后建成珠海首家省级水产良种场,孵化出的鱼苗品质优良,经受住了市场考验;规划建成了珠海首家“海洋生物科普馆”,为养殖户和市民提供学习交流平台。起初,当地从事海水鱼养殖的农户因没有稳定的鱼苗供应,养殖效益低下,公司大力探索“海洋+农业”发展新模式后,农户有了稳定和高质量的苗种供应,收入越来越高,5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传统农业向智慧经济转型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从实验室走向田野、从都市回归乡土,返乡的能人们走出一条传统农业向智慧经济转型之路。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爸爸的爷爷已开始做茶枝柑的种植和新会陈皮的炮制,传承至今,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广东亚太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雪菲讲述了自己返乡创业的历程。2023年,她在国外取得临床药剂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家乡江门新会,创立亚太陈皮产业园,宣传和推广新会陈皮。她以科技赋能传统工艺,研发陈皮溯源系统、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线、10000平方米的无人智能仓库,将陈皮生产步骤标准化,并组织开发了陈皮袋泡茶、陈皮精酿啤酒等,将陈皮这一原料融入到更多的产品形态和消费场景当中,将新会陈皮卖到了世界各地。

同样选择扎根农村的,还有广州市小桥人家生态休闲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丽。2012年,她放弃城市工作,带着黑花生种子回到广州从化吕田镇,开启“种地”生涯。为打造黑花生产业,吴小丽积极发动村民一起种植黑花生,“一开始有10户村民,种植成功后,又吸引了30多户村民,趁着这个机会,我带头成立黑花生专业合作社,邀请农业专家上门指导,举办种植培训班,后来,我们种植的黑花生还入选了‘广东省一村一品’项目库。”吴小丽说,2017年,她又与同学创办了“小桥人家乡村体验基地”,生意火爆,吸引不少年轻人回到村里创业,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整个村庄都热闹起来。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笔记本电脑下田,村里大爷笑话说:‘年轻人,这电脑能种出什么来呀?’”梅州市天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子欣分享了自己刚回到梅州时的一则趣事,这让她意识到科技只有沾着“泥土味”,才能真正扎根乡土。经过不懈的努力,黄子欣团队收获了喜人的成果。去年夏天,她们的物联网虫情灯提前预警斜纹夜蛾爆发;在大埔县的柚子园,土壤传感器帮助果农系统计算出精准灌溉方案;苗情可视化系统帮助水稻种植大户通过精准追肥,成功挽回亩产200斤。“从被质疑‘电脑能种出什么’到被称赞‘比老农人眼还毒’‘今年终于不用看老天爷脸色’,这些正是科技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的见证。”黄子欣说。

村庄蝶变村民致富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缩小……“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广东农村、农民普遍受益。


百年古村如何实现蝶变?中山市板芙镇里溪村党总支副书记古翠焕说,村里积极推进“工改”项目,获得大量优质厂房;引进150亩名优葡萄园、2000米金银花种植长廊、2000平方米灵芝种植康养等特色项目;推出特色研学,承接粤港澳等地大型研学活动60余场;修建10公里环山步道、40亩露营基地,打造“全国最美农家书屋”里溪香山书房,承办全国、全省定向越野锦标赛等大型活动,村子涌动着强劲的发展脉搏。


“三产大融合,打出了组合招,村民原地可就业,收入远比从前高……”梅州市梅县区党史宣教中心主任冯涛以评书的形式,介绍了梅州实施“百千万工程”后发生的变化。未来,梅州还将不断完善交通网,东西快线、双龙高铁和汕梅(高速)改扩建工程陆续开工,乡镇经济持续做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研学新特色,让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驻惠来县前詹镇沟疏村第一书记刘斌锋和揭阳市惠来县委宣传部一级科员杨柔森介绍了辣椒、鸦胆子和广藿香三样宝贝给惠来百姓带来的改变。当地大规模种植适宜环境和气候的经济作物,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采购价格,帮助村民开启增收致富新引擎。


“我们可以去惠来给你们拍摄宣传片!”宣讲现场,广东财经大学“留”影南粤团队还以情景剧形式,讲述他们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乡村文化。团队通过外国留学生独特视角,为广东30多个县镇村摄制了100多部宣介精品,在海内外主媒平台刊播,覆盖157个国家,有效提升了广东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来源:新华网、南方+、广东广播电视台

编辑:“和畅惠来”政务微 信编辑部(编辑:西风瘦)




“和畅惠来”政务微信是中共惠来县委宣传部(惠来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推出的宣传惠来、了解惠来的新窗口。“和畅惠来”坚持发布权威资讯,服务百姓民生,弘扬本土文化,彰显惠来特色。

垂询合作热线:0663-6681035

联系邮箱:HCHL336688@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