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少华
编辑 | 李昊飞
出品 | 华山论剑V(iauto-ilife)
经过了3月的新车密集上市,以及4月高达200多场发布的上海车展季,5月的汽车市场终于相对消停。
但前天晚上,包括吉利、长城、奇瑞等三大主流自主品牌再次活动“撞档”——吉利发布第四代博越L(参数丨图片),剑指燃油车智能化革命;长城推出全新高山系列,在高端化的同时探索新能源转型;奇瑞举办“安全之夜”,以技术背书重塑品牌价值。
看似偶然的“撞档”,实则背后是中国自主品牌在产业变革十字路口的必然选择——既要守住燃油车基本盘,保住利润主要来源;又要突破新能源天花板,赢得销量和关注度;更需在全球市场建立话语权,构建成为全球性品牌的根基。
既要、又要、还要,在当下的市场中是非常难的事情。正因为是“难且正确的事情”,因此我们才经常说,这是三家值得尊敬的企业。
尽管成立时间不尽相同,但这三家企业基本发力于千禧年前后,都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和汽车工业一起成长起来的。到今天,三家各有自己难以被取代的“杀手锏”,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三家的创始人——李书福、魏建军和尹同跃都依然活跃在一线,亲自掌舵这艘航母的“航向”,并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前瞻认知,带领企业跑赢当下的“淘汰赛”。
这是一场艰难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胜出。
但这三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韧性、技术实力和价值观等,都以各有所长的发展路径,共同诠释什么是让人敬佩的“中国式突围”。
1
战略分野:
三条道路背后的生存逻辑
尽管都是头部中国车企,但吉利、长城和奇瑞三家的所长和发展路径却不尽相同,发展周期也体现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特征。
2014年到2019年,是吉利狂飙突进的5年,年销量从2014年的42.6万辆到2018年一举突破150万辆,成为自主品牌销量冠军,并在这个过程中孵化了中国高端品牌的引领者——领克品牌。
从2020年起,长城接过了快速发展的“接力棒”,那一年,是长城汽车技术和品类全面收获的一年,陆续发布了全球化高智能模块化技术平台-柠檬、智能专业越野平台-坦克,以及咖啡智能等,并推出了至今引领国内硬派越野市场的坦克300,并在销量和市值上创下新高。
2022年起,奇瑞脱颖而出,国内和国际同步开花。2024年奇瑞集团全年销量达260.39万辆,同比增长38.4%,创下历史新高。
在这个过程中,三家企业也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比如吉利是全球化和资本化最成功的企业,资本并购沃尔沃、路特斯等全球品牌,通过“技术反哺”模式,孵化出极氪、领克和吉利银河等品牌,在技术上推出了BMA、CMA、SEA浩瀚四大模块化平台,覆盖燃油、混动、纯电全赛道浩瀚架构等,成为最有实力与比亚迪相抗衡的自主品牌车企。
前天晚上市的第四代博越L,与全新的星越L和星瑞等,共同组成吉利的燃油车“战队”,通过“油电同智”和价值跃升,成为各自细分市场的佼佼者,为吉利的销量和利润跃升立下赫赫战功。
和吉利的全面突围不同,直到今天,长城依然坚持品类聚焦与硬核技术的“垂直深耕”战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而非短期利益,这与魏建军本人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比如,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亏本买卖尽量不做,为此,长城这几年砍掉了不少已经可以SOP的车型,因为在当下的内卷竞争中根本无法盈利。
再比如,打死不做增程。在长城看来,“两点之间,混联最短。全场景效率才是用户真正的刚需,技术不能只看短期红利。明明有更好的Hi4,为什么要开技术的倒车?”
这些,是长城汽车的底色。所以,尽管这两年外界有“长城落伍了”的各种说法,但魏建军没有着急跟风,推一些“赔本赚吆喝”的小车,而是继续稳扎稳打推进既有的战略。
昨晚上市的高山8和高山9就是很好的例证,在高端化、新能源化的同时,又能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与整个长城的战略是高度吻合的。就在上市前一天,魏建军还在北京向巴西总统卢拉介绍了全新高山,巴西总统亲身体验后,对车辆给予高度评价,并期待这款车型早日进入巴西市场。
这种对于安全和、技术的执着,也是今年奇瑞整体对外呈现的品牌形象。正如尹同跃董事长所说:“继智能之夜、混动之夜,今天又有了安全之夜,奇瑞要把技术的故事,讲成‘一千零一夜’,让全球用户和合作伙伴看到我们的家底、底线和诚意。”
这些年来,随着产品、品牌和销量都水涨船高,尹同跃愈发幽默和松弛了。
这两年来,在小米雷军的带动下,很多车企老总都做起了个人IP,但从现在来看,魏建军和尹同跃最成功——他们俩个性都很鲜明、真诚,有个人魅力,自然也吸引了很多的追随者。
所以,尽管战略上分野,战术上更是不尽相同,但这三家自主品牌车企走得稳、行得远,最终也会殊途同归。
2
共性命题:
“淘汰赛”的生死竞速
2020年,在长城汽车如日中天的时候,魏建军发出了灵魂拷问:“长城汽车,挺得过明年吗?”“依我看,命悬一线”。在此基础上,长城将魏牌和坦克合并,欧拉和哈弗合并,并探索直营模式……
2024年9月,在吉利各个品牌都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吉利发布了《台州宣言》,宣布企业进入战略转型全新阶段,要通过“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聚焦汽车主业,并决定将极氪私有化,回归“一个吉利”。
可以说,变,是永恒的不变,也是应对市场变化的最好方式。
当下,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已经拉开序幕,去年持续了一整年“价格战”,今年还在愈演愈烈。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报告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低于整个下游工业利润率。
被外界誉为“朝阳产业”的汽车行业,实则千疮百孔、苦不堪言。
“淘汰赛”的生死竞速,不仅仅是蔚小理这样的新势力企业必须面临的课题,也同样考验着吉利、奇瑞和长城这样的主流车企。
因为,市场和消费者不会给任何品牌试错的机会。
市场不相信眼泪。
在3月举办的“百人会”上,发改委明确表态,要推动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要整治市场乱象,打击价格战、虚假宣传,支持外资企业融入产业链,助力企业“走出去”。
紧接着,在刚刚过去的4月,工信部连续重拳出击,陆续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公告》、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等文件,规范新能源行业的传播乱象、设计乱象以及安全标准等问题。
这也标志着,中国智能新能源行业已经从“野蛮生长期”进入了“强监管时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吉利的战略性聚焦和整合,还是长城坚持高质量发展、奇瑞以“每27秒交付一辆海外车”的速度,深耕海外市场等,都是应对“淘汰赛”共性命题的选择。
那么,可能有人要问:选择哪条路才能够走出淘汰赛?
事实上,选择没有对错,坚持才是王道。长城的技术攻坚需要时间验证市场接受度,吉利的整合策略需要平衡规模与利润,奇瑞的海外布局有可能面临地缘风险,但无论路径如何,长期主义与用户价值重构是穿越周期的核心。
在智能化、高端化、强监管与全球化并行的时代,只有选择最适合自身体系的战略,并以强大执行力将其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才是走出淘汰赛的终极密码。
结语
站在汽车工业百年变革的节点回望,吉利、长城、奇瑞用不同的生存法则,共同勾勒出中国自主品牌的成长图谱。
这里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它们用时间和实力证明:中国汽车品牌不仅能在本土市场与外资品牌分庭抗礼,更有能力在全球舞台上定义新的游戏规则。
这不仅体现了企业个体的生存智慧,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 “制造大国” 迈向 “产业强国” 的重要标志,彰显出自主品牌在时代变局中破局重生的强大韧性与创新势能。